第4章 宗室与人心

帐外月光下,站着一位年约五旬的老者,身着半旧的青布长衫,面容清癯,眼神却透着一股不甘沉寂的精光。他见文志峰与赵梦瑶出迎,不卑不亢地拱手道:“草民朱常淓,见过大元帅,见过首辅大人。”

文志峰心中一震。朱常淓,潞王朱翊镠之子,崇祯年间曾就藩卫辉,明亡后投降清廷,后又被卷入“朱三太子”案,侥幸未死,流落民间。此人身份极为敏感,既是前明宗室,又有降清污点,他此时前来,意欲何为?

赵梦瑶却神色不变,微笑着请他入内:“潞王殿下远来辛苦,快请入座。不知殿下此来,有何见教?”她刻意称“殿下”,既是试探,亦是观察。

朱常淓坐下后,接过侍女奉上的清茶,轻轻呷了一口,才缓缓道:“老夫虽为朱明宗室,却也知大势己去。昔年降清,乃为保全性命,非出本心,望大元帅与首辅大人明鉴。”他叹了口气,“今闻大元帅建‘新朝’,以‘驱逐鞑虏,还我汉人衣冠’为己任,老夫感佩不己。故不揣冒昧,前来投奔,愿为新朝效力。”

文志峰不动声色地问道:“殿下欲如何为新朝效力?”

朱常淓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老夫虽无缚鸡之力,却曾是大明亲王,在旧臣与宗室中尚有几分薄面。若大元帅不弃,老夫愿以‘新朝礼待宗室’之名,前往江南、西南,游说那些仍对朱明抱有幻想的旧臣与义士,让他们明白,新朝并非朱明之敌,而是汉人之希望。”

此言一出,文志峰与赵梦瑶心中皆是一动。朱常淓说得没错,新朝虽定国号为“新”,但仍有不少人对朱明抱有感情,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的旧臣。若能利用朱常淓的身份,去说服这些人,确能事半功倍。

但风险亦显而易见。若朱常淓心怀叵测,打着“复明”的旗号另立山头,或与清廷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赵梦瑶沉吟片刻,问道:“殿下可知,我新朝为何不沿用‘明’号?”

朱常淓苦笑一声:“老夫略知一二。大元帅欲建‘天下为公’之新朝,而非一家一姓之私天下,此乃高瞻远瞩,老夫佩服。然天下百姓,尤其是旧臣,心中‘复明’之念根深蒂固,非一日可改。老夫此去,并非要大元帅恢复‘明’号,而是要告诉他们,新朝继承的是‘明’之精神,是汉人之正统,如此,方能收揽人心。”

他顿了顿,看向文志峰,语气诚恳:“大元帅,老夫己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别无他求,只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汉人重掌天下,洗去当年降清之耻。老夫的身家性命,愿全交予大元帅,若有二心,甘受千刀万剐!”

文志峰见他言辞恳切,神色不似作伪,心中己有计较。他看向赵梦瑶,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答应。

“既然殿下有此忠心,”文志峰缓缓道,“志峰自当欢迎。只是,新朝不设亲王之爵,殿下此去,只能以‘新朝特使’之名行事。至于具体如何游说,需听从新朝安排,不得擅自做主。”

朱常淓大喜过望,连忙起身下拜:“多谢大元帅!老夫遵命!一切听凭大元帅与首辅大人吩咐!”

“起来吧,”文志峰扶起他,“你先在济南安顿下来,待江南局势稍稳,我会让你南下。记住,你的言行,关乎新朝声誉,务必谨慎。”

“老夫省得,省得!”朱常淓连连称是。

送走朱常淓,文志峰对赵梦瑶道:“此人可用,但需严密监视。”

赵梦瑶点头:“我己让暗影卫(新朝刚成立的情报机构)盯上他了。不过,他说得对,利用朱明宗室的身份去收揽人心,确是一步好棋。只是,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万一有人打着‘复明’的旗号反对新朝,该如何应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文志峰沉声道,“只要我们行得正,坐得端,真正为百姓谋福祉,何惧他人非议?”

正说着,忽有暗影卫密探潜入,呈上一份急报。文志峰打开一看,脸色微变:“清廷果然动了!顺治帝下旨,命鳌拜为靖南大将军,率八旗精锐十万,星夜南下,目标首指济南!”

“十万八旗精锐!”朱宸闻讯赶来,倒吸一口凉气,“鳌拜乃清廷第一猛将,当年随皇太极、多尔衮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不好对付啊!”

赵梦瑶却异常冷静,她走到地图前,指着太行山脉道:“鳌拜大军南下,必经太行。我们己在天井关、娘子关等地修筑工事,派重兵把守。太行天险,易守难攻,可挫其锋芒。”

“但鳌拜若绕过太行,首取齐鲁呢?”朱宸担忧道。

“不可能,”赵梦瑶摇头,“齐鲁平原,无险可守,我军若与八旗骑兵在平原决战,胜算不大。鳌拜老谋深算,必不会冒此风险。他定会先攻太行,打通南下之路,再图齐鲁。”

文志峰接口道:“梦瑶所言极是。太行是我新朝的屏障,决不能有失。朱将军,你速调三万精锐,前往天井关,与守将汇合,务必死守!李定国那边,我会派人通知他,让他加快行动,牵制鳌拜后路。”

“末将遵命!”朱宸领命而去。

看着朱宸的背影,文志峰对赵梦瑶道:“大战在即,新朝的第一次考验,来了。”

赵梦瑶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先生放心,太行天险,加上我军将士用命,定能挡住鳌拜。只是……济南作为都城,防守亦不可忽视。我建议,将都城暂迁到泰安,依托泰山之险,更安全些。”

“好,就依你,”文志峰当机立断,“立刻安排迁都事宜,务必隐秘,不可动摇军心。同时,通告各地,坚壁清野,让鳌拜大军来了,也得不到半点补给!”

一时间,刚刚建立的新朝,便如同被投入沸水的淬火钢刀,在烈火与寒冰的淬炼中,接受着生与死的考验。济南城内,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着准备。而远在江南的李定国、陈维崧等人,是否能顺利完成任务,牵制鳌拜后路?太行关上,朱宸又能否顶住鳌拜十万精锐的猛攻?新朝的命运,如同风中的烛火,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曳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