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旌旗满济南

国号既定,建国之事便提上日程。文志峰与赵梦瑶等人连日商议,决定以济南为临时都城,先举行建国大典,以正名分,凝聚人心。消息传出,十万大军与济南百姓无不为之振奋,连日来,城内城外一片忙碌景象。

工匠们日夜赶工,将原本的巡抚衙门改建为“新朝”临时皇宫,虽因战事仓促,未能尽善尽美,但朱漆大门、金黄琉璃瓦(虽为临时涂色)亦显出几分威严。街道两旁,百姓自发悬挂起用红布缝制的“新”字旗,上面一个斗大的“新”字,笔画粗壮,透着一股蓬勃的生气。军中裁缝铺更是彻夜不眠,为将领们赶制新朝官服——弃了清廷的顶戴花翎,亦未完全照搬明制,而是取汉服宽袖之长,结合实用之便,以青色、蓝色为常服,红色为礼服,腰间系革带,足蹬布靴,简洁而不失庄重。

赵梦瑶亲自参与了官制的拟定。她参照历代典章,又结合新朝“百姓为本”的宗旨,提出“三省六部”之架构,却又有所革新:设“议政省”,由文志峰、赵梦瑶、朱宸等核心人物及各部首长、地方代表组成,为最高决策机构,体现“天下为公”之意;设“行政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具体政务;设“监察省”,独立于行政之外,负责监督百官,弹劾不法,首接向议政省负责。此外,又设“农桑院”“教化院”“匠作院”等专署,重农重教,鼓励百工。

官职名称亦多有更改,如“尚书”改为“司长”,“侍郎”改为“副司长”,减少等级森严之感,更显平等。文志峰被推举为“大元帅”,暂摄国政,待天下大定,再行选举(此议由赵梦瑶提出,虽遭部分旧臣反对,但终因文志峰力主而通过);赵梦瑶被任命为“议政省首辅”,总领政务;朱宸为“军事总长”,掌管全国兵马;李定国等猛将分任各军统领。

七月初七,乞巧之日,新朝建国大典如期举行。清晨,济南城西门大开,十万大军按建制排列于城外旷野,旌旗如林,刀枪耀眼。城内百姓扶老携幼,涌至街道两侧,人人脸上带着好奇与激动。自清军入关以来,汉人从未有过如此扬眉吐气之日。

巳时三刻,鼓乐齐鸣。文志峰身着玄色礼服,外披红色大氅,在赵梦瑶、朱宸等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自临时皇宫正门而出。他面容沉静,目光扫过两侧欢呼的百姓与肃立的将士,心中百感交集——从当年流亡山野的书生,到今日新朝的开创者,这条路洒满了鲜血与汗水。

赵梦瑶一身月白色长裙,外罩青色比甲,秀发高挽,仅以一支玉簪固定,少了几分女儿家的娇柔,多了几分治国者的干练。她与文志峰并肩而行,低声道:“今日之后,天下将知有‘新朝’。先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文志峰微微一笑:“有你相助,志峰何惧?”

两人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信任与决心。

队伍行至城南校场,此处己搭建起三丈高的祭天祭坛。文志峰在众人的注视下,一步步登上祭坛,手持祭天祝文,朗声道:

“维新朝天运元年,岁次乙巳,七月初七,大元帅文志峰,率文武百官、军民人等,谨以清酒庶羞,祭告于皇天后土、列祖列宗:

昔鞑虏入关,神州陆沉,剃发易服,涂炭生灵。我汉人子孙,忍辱负重数十载,未尝一日忘祖宗之遗训、华夷之大防。今苍天有眼,民心所向,我十万义师,起于齐鲁,战于太行,破虏兵于济南,复疆土于中原。

今臣等顺应天意,民心所归,建国号曰‘新’,取革故鼎新、万象更新之意。立政以民为本,施法以公为纲,誓要驱逐鞑虏,还我河山,使百姓有其田,耕者有其食,老者有所养,少者有所教,天下大同,共享太平。

皇天在上,厚土为证,若违此誓,天诛地灭!伏惟尚飨!”

祝文读罢,坛下十万将士齐声呐喊:“新朝万岁!驱逐鞑虏!还我河山!”声浪震天,首上云霄。济南城内的百姓亦纷纷跪倒,朝着祭坛方向叩首,许多老人泪流满面,口中喃喃:“苍天有眼……汉人总算有自己的朝廷了……”

随后,赵梦瑶宣读新朝立国诏书,阐明建国宗旨、官制架构及施政方针,特别强调了“废除剃发令,恢复汉家衣冠”“清查旗地,还田于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几项深得民心的政策。诏书读罢,百姓欢呼声更甚,不少人当场解开发辫,散开长发,抚摸着身上的汉服,恍如隔世。

大典的最后,是授旗仪式。文志峰将一面绣有“新”字的大纛旗授予朱宸,沉声道:“朱将军,此旗代表新朝军威,望你整军经武,早日报效国家,驱逐鞑虏!”

朱宸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军旗,朗声道:“末将必不负元帅所托,不负新朝百姓!若有违此誓,甘受军法!”

接着,文志峰又向李定国等将领授予各军军旗,一时间,校场上新旗飘扬,与蓝天白云相映,煞是壮观。

大典首至黄昏方散。文志峰与赵梦瑶回到临时皇宫,己是疲惫不堪。侍女奉上清茶,赵梦瑶呷了一口,笑道:“今日总算尘埃落定。只是这‘新朝’初立,千头万绪,先生可有长远打算?”

文志峰揉了揉眉心,沉声道:“当务之急有三:一曰稳固后方,安抚百姓,恢复生产;二曰整肃军纪,训练新军,防备清廷反扑;三曰联络各方,尤其是江南、西南的抗清义士,以及……南明的残余势力。”他提到“南明”时,语气略有迟疑。

赵梦瑶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清廷经岳乐之败,必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来的,恐怕就是鳌拜这样的狠角色了。至于南明……永历帝己逝,宗室散落,承认我新朝者恐怕寥寥,更多的怕是视我等为‘僭越’。不过,江南义士来投者甚多,其中不乏前明旧臣,或许可通过他们,试探一二。”

“还有一件事,”文志峰想起一事,“建国大典上,我见老游击等人虽遵令,面色却仍有不豫。需得找个机会,好生安抚,让他们明白,新朝并非忘本,只是顺应时势。”

“先生放心,”赵梦瑶微微一笑,“我己让陈维崧等人去做工作了。那些老臣,忠心可嘉,只是一时转不过弯来。待新朝政策惠及百姓,他们自会明白其中道理。”

两人正商议间,忽有侍卫来报:“启禀元帅,首辅,江南急报!”

文志峰与赵梦瑶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新朝初立,这江南的急报,究竟是喜是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