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密设钱庄

拉拢了黄得功,朱元璋在朝堂之上,算是有了第一个可以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发声的军事盟友。

但这远远不够。

他深知,枪杆子固然重要,决定了谁能站到最后。但想要真正地逐鹿天下,让这支枪杆子变得无坚不摧,另一件东西同样不可或缺。

那便是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古老的谚语,朱元璋比任何人都理解得更深刻。

练兵养兵、打造兵器、收买人心,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海量的真金白银。他从大顺军仓库里缴获的那五万两白银,看似是一笔巨款,但对于他那日益扩大的野心和正在组建的军队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

坐吃必然山空,必须想办法让钱生钱。

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了南京城中最繁华也最能汇聚财富的行业——金融,或者说是这个时代金融的雏形——钱庄。

这个念头一经产生便在他的脑海中疯狂地滋长。

他朱元璋前世是农民出身,一手缔造了以农为本的大明王朝。他最懂的是土地,最信赖的也是土地。对于商业,尤其是这种不事生产、纯粹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他从骨子里本能地抱有警惕甚至是一丝厌恶。在他看来,这与“不劳而获”无异,容易动摇国本。

但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的他,不再是那个坐拥天下、可以随意制定规则的开国之君。他是一个白手起家、一无所有、急需原始资本积累的“创业者”。

他必须放下成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为自己的事业输血。

于是,一个极其隐秘又极其大胆的计划开始悄然实施。

他将那五万两白银拿出了足足西万两作为启动资金。他没有自己出面,而是通过王承恩在南京城内外物色了几个最可靠也最精明的“白手套”。

这些人有的是王府里不起眼的管事,有的是与王承恩有着过命交情的落魄商人,还有的甚至是锦衣卫在民间经营多年的暗线。

朱元璋将这些人召集到一起,亲自对他们进行了长达数日的秘密培训。他没有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业务,而是首指当时钱庄业的诸多弊病。这也是他从前世的一位“朋友”,沈万三那里学来的。

“如今南京的钱庄,大多依靠东家自身的声望,规模小,信用差。百姓有余钱,宁可窖藏于地下,也不敢轻易存放。商旅往来,携带大量现银,极不安全。此皆是我等机会。”

他为这些新钱庄定下了几条铁规。

第一,主动吸纳存款。凡将银钱存入者,不仅不收保管之费,年终还按存银数目,分给“红利”。

第二,慎重发放贷款。只贷给那些有田契、房契或大宗货物作抵押的殷实商户,利息则按市面规矩收取。

第三,大力拓展汇兑。利用他们即将建立的网络,做到“一地存钱,多地可取”,以此来吸引那些南来北往的大商贾。

这些业务,在晋商和徽商的票号中己有雏形,但从未有人像朱元璋这样,将其作为立身之本,并准备大规模地推行开来。

“王爷,这……这能行吗?”一名姓钱的商人疑虑道,“存放银钱还倒给红利,只怕会引来全城同行嫉恨。况且,若有人伪造票号,前来冒领,又该如何?”

“嫉恨,便让他们嫉恨。”朱元璋冷然道,“至于信用,便是我们这桩生意的根基。”

他看向卢九德。

“卢九德。”

“属下在。”卢九德从屏风后走了出来。

“你告诉他们,我们钱庄的信用,靠什么来保障。”

卢九德面无表情地说道:“每家钱庄,皆有我定安卫的弟兄,暗中值守。所有票号,皆用特殊药水浸泡,并设有独门暗记。若有胆敢伪造票号、赖账不还者,定安卫会亲自上门‘讲道理’。轻则断手断脚,重则家破人亡。”

那几名商人听得是心中一寒。他们这才明白,这位王爷,是要用军队的铁血,来为钱庄的信用背书。这是任何一家民间钱庄,都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

所有人的眼中都燃起了贪婪的火焰。

“我等愿为王爷效死。”

“好。”朱元璋很满意。

“从今日起,你们便去南京城内外那些最不起眼的巷子里,开设五家钱庄。记住,钱庄的名字要普通,门面要低调,绝不能与我定安郡王府扯上任何关系。”

“账目要分明。你们每一个人都只能负责其中一环,谁也无法窥得全貌。所有的总账由王承恩亲自向我汇报。事成之后,你们皆可获得一成的干股。”

一成的干股,这是何等巨大的诱惑。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即将掌控的是一个能点石成金的庞大产业,他们仿佛己经看到无数的财富正在向他们滚滚而来。

几日之后,南京城内外悄然多出了几家毫不起眼的小钱庄。它们有的叫“通源记”,有的叫“汇丰行”。起初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但很快,凭借着“存款分红”这前所未有的噱头和定安卫在暗中提供的绝对安全的保障,这几家小钱庄迅速地在南京的商界站稳了脚跟。无数中小商户甚至一些底层的百姓都开始将自己积攒的血汗钱存入其中。

而朱元璋也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与南京城中许多有实力的大商人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

一张以定安郡王府为中心,覆盖整个南京乃至江南地区的巨大商业网络正在悄然成型。它就像一只潜伏在水面下的巨兽,每日都在为朱元璋吸纳着海量的财富,也为他日后的夺权大业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此时南京城中那些还在为党争、权斗而沾沾自喜的所谓权贵们,却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做梦也想不到,那个被他们视为棋子的少年王爷,己经开始用一种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悄然掌控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

就在朱元璋的势力在暗中飞速膨胀之时,一个来自江北的八百里加急军报,打破了南京城这虚假的平静。

清军在豫亲王多铎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大举南下了。

江北,全线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