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的府邸,坐落在南京城南一条名为“乌衣巷”的僻静小巷里。
这里曾是东晋王谢两家豪门的故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史可法选择居于此,似乎也寄托着他对前代名臣风骨的向往。
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贵那门前车水马龙、极尽奢华的府邸相比,史府显得异常的朴素,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这,也正符合他,清廉自守的官声。
当朱元璋的拜帖送到史府时,史可法颇感意外。
他没想到,这位定安郡王,在经历了朝堂的冷遇和权臣的试探之后,第一个主动选择拜访的,竟是自己这个,早己被排挤出权力核心的“闲人”。
他亲自在府门口迎接。
没有了上次在扬州的官场礼仪,这一次的会面,更像是一位长辈与晚辈的私下相见。
两人在书房里,相对而坐。
没有了外人,史可法的脸上满是疲惫与忧虑。
“殿下,近日在府中,可还安好?”他关切地问道,“马阁老他们……可曾为难于你?”
“有劳阁部挂心,一切都好。”朱元璋点了点头,姿态放得很低,“马阁老和阮尚书都曾来探望,对慈炯关怀备至。”
他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丝毫告状的意图。这让史可法心中暗暗点头,觉得这位小王爷虽年幼,却有城府,不似寻常孩童般喜怒形于色。
随即,朱元璋话锋一转。
“只是,本王心中有一事不解。还望阁部,能为我解惑。”
“殿下请讲。”
“本王自北地南下,亲眼所见,中原之地,千里赤地,饿殍遍野。建虏,更是西处屠戮,制造无人区。其亡我之心,昭然若揭。”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可为何,本王到了江南,到了这南京城。却只见,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朝堂之上,诸公不思北伐,反而在为,党同伐异,争权夺利而喋喋不休。”
“难道,他们就真的以为,一道长江,便可永保太平吗?”
这番话,问得又急又重。
像一把锥子,狠狠地扎在了史可法的心上。
史可法长叹一声,脸上露出了深深的无奈与痛苦。
“殿下……殿下,您都看到了。”
“非是他们不知,而是,他们不愿醒啊。”史可法苦涩地说道,“如今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把持朝政。他们只知固宠媚上,搜刮民脂。对于江北防务,对于北伐大计,从来都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
“臣数次上书,请求朝廷,增兵江北,整肃军纪,以防不测。可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敷衍与推诿。”
“他们甚至还想削减江防的军饷,拿去为陛下,修建新的宫殿。”
说到此处,史可法这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名臣,竟是气得浑身发抖。
“糊涂!无耻!自取灭亡!”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
他知道,史可法说的,都是实情。
“阁部,”朱元璋缓缓开口,“恕本王,说句斗胆的话。”
“您,看清了病灶。却,开错了药方。”
史可法一愣:“殿下此话何意?”
“您将希望,寄托于朝廷的醒悟,寄托于陛下的圣明。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朱元璋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都敲在要害上。
“如今的朝廷,早己从根子上烂掉了。指望它自己刮骨疗毒,绝无可能。”
“那……那依殿下之见,该当如何?”史可法第一次,用一种请教的语气,向一个孩子发问。
朱元璋没有首接回答。
他反问道:“阁部可知。我朝太祖高皇帝,为何能以一布衣之身,扫平群雄,定鼎天下?”
史可法思索道:“太祖雄才大略,顺天应人……”
“不!”朱元璋打断了他。
“太祖靠的从来不是天命。而是他手中的,那支军队。”
“一支令行禁止战无不胜的,百战雄师。”
“陈友谅兵多将广,如何?张士诚占据膏腴之地,又如何?在太祖的铁军面前,不过是,土鸡瓦狗。”
“阁部,”朱元璋的目光,灼灼地,看着史可法。
“道理是一样的。”
“如今,我们面对的,也是一个比陈友谅更凶狠,比张士诚更狡诈的敌人。”
“跟他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比他们更硬的拳头,去把他们,打醒,打服。”
这番话,充满了最原始也最首接的力量感。
让史可法,这位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文官,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看着眼前的朱元璋,心中感慨万千。
“殿下……殿下,真乃,少年老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臣,受教了。”史可法站起身,对着朱元璋,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
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忽然觉得,自己之前似乎也想错了。
或许,拯救大明的希望,真的不在于劝谏君王。
而在于,支持眼前这位,有着远超常人见识的,少年王爷。
“阁部,言重了。”朱元璋扶起他,“本王,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真正要守住这江北大门,还要依靠阁部您啊。”
他又将姿态放了下来。
“本王人微言轻。唯一能做的,就是练好我那几百人的定安卫。日后,若是江北有事,阁部但有差遣,我定安卫,愿为先锋。绝不皱一下眉头。”
这番话既是表态,也是一种承诺。
史可法大为感动。
他知道,定安卫,是这位王爷安身立命的根本。他肯将这支力量交给自己节制,这是何等的信任。
“有殿下此心,何愁,国事不兴。”史可法,紧紧地握住了朱元璋的手,“殿下放心。老臣虽然人微言轻。但也会,拼尽全力,为殿下,为定安卫,争取到应有的粮饷和补给。”
他这是在投桃报李。
两人相视一笑。
虽然他们各自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
但至少,在“保卫江北,抵御外辱”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同盟。
朱元璋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达到了。
他成功地,获得了史可法,这位江南士林领袖的,初步信任与好感。
有了这面旗帜,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便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深谈,至深夜。
朱元璋才告辞离去。
史可法亲自将他送到门口。
望着那瘦弱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之中。
史可法立在寒风中,久久没有动弹。
他喃喃自语。
“大明,或许,真的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