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招兵买马

获得了史可法的“默许”之后,朱元璋便不再有任何顾忌。

第二天,一张巨大的招兵告示,便贴在了定安卫大营的门口。

告示写得通俗易懂,却又极具煽动性。

“告天下好汉:”

“今建虏残暴,流寇肆虐,神州陆沉,百姓倒悬。定安郡王,奉先帝遗命,组建义师,志在驱逐鞑虏,光复中华。”

“特招募忠勇之士,共赴国难。”

“凡入我定安卫者。不问出身,不问过往。只要身家清白,体魄强健,有报国之心,杀敌之志,皆可前来一试。”

“一经录用,管吃管住,按月发饷。战死者,重金抚恤。立功者,破格封赏。”

“愿以我一腔热血,重铸我大明河山。”

落款,是“大明定安郡王,朱慈炯”。

这张告示一贴出去,立刻在整个南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位郡王,在天子脚下,大明南都,公然竖旗,招兵买马。

这在大明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是闻所未闻、骇人听闻之事。

亲王、郡王就藩地方,尚且要被层层监视,不得私蓄甲士,不得干预地方军政。如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郡王,竟然要在京营的眼皮子底下,扩充自己的私属卫队。

消息,第一时间便传到了内阁首辅马士英和兵部尚书阮大铖的耳中。

“放肆!”

马士英在他的府邸书房内,听完心腹的报告,勃然大怒。

“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他把南京城当成什么地方了?他把朝廷,把陛下,把我马士英,当成什么了?!”

他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被愚弄了。前几日,他还以为自己己经用“太子之位”的诱饵,彻底拿捏住了这个少年王爷。可转眼间,对方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这哪里是一个安分守己、任人摆布的棋子该有的样子?

而在另一边,阮大铖的府中,这位自诩智计过人的兵部尚书,在得知消息后,却是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的脸色,比那日从定王府离开时,更加阴沉。他没有发怒,因为他比马士英更早地认识到,那个少年,绝非善类。他只是没想到,对方的反击,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首接。

“必须阻止他!”马士英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眼中杀机毕露,“绝不能让他把这支军队建成!立刻传我的话,让五城兵马司和京营的人,去把他的招兵点给砸了!就说他私蓄兵马,意图不轨!”

然而,他的心腹幕僚却面带难色,低声道:“阁老,恐怕……不妥。”

“有何不妥?”马士英怒道。

“因为,兵部那边,己经下了勘合公文。定安卫扩军事宜,是……是史可法史阁部,亲自批的。”

马士英的动作,戛然而止。

第二天一早,史可法便在朝堂之上,公开表示:

“启奏陛下!臣闻定安郡王殿下,深感国事艰难,外敌势大。不忍安坐享福,特向臣请命,愿扩充定安卫,招募北地流亡勇士,日夜操练,以备北伐之用。臣以为,定安王殿下有心报国,乃是宗室表率,天下楷模!其招募乡勇,以备国战,实乃忠义之举。我等为人臣者,非但不应阻挠,朝廷理应予以嘉奖,以彰其功,以励天下!”

这番话,掷地有声,占据了道德的绝对制高点。

马士英站在百官之首,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知道,自己又被摆了一道。史可法此举,等于是公开为朱慈炯站台背书。

有了这位士林领袖、清流旗帜开口。

马士英,即便再不满,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他总不能公然去打压一个,“一心报国”的,少年王爷。

那样只会让他,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招兵的地点,就设在定安卫大营门口。

负责主事的是周遇吉和铁弘。

朱元璋给他们下达了最明确的选拔标准。

第一,优先招收,从北方逃难而来的流民和溃兵。

朱元璋很清楚,这些人对清军,有着最刻骨的仇恨。他们上过战场见过血,不用再进行心理建设。只要稍加训练,便是最悍不畏死的精锐。

第二,设立极其严格的体能测试。

负重跑,引体向上,举石锁……等等。凡是体能不达标者,一概不要。

朱元璋要的是兵,不是凑数的壮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卢九德的锦衣卫负责,对所有应募者的背景进行审查。

不重出身,但一定要,查清品性。

凡在乡里有作奸犯科,欺压良善等劣迹者,能力再强,也绝不录用。

朱元璋,要从根源上,杜绝害群之马的出现。

招兵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很快,定安卫大营门口,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来应募的,果然大多是,从北方逃来的难民。

他们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但眼神中,却都带着一股子不甘与狠厉。

“姓名?”

“狗蛋。”

“哪里人?”

“山西,大同府。”

“为何,来当兵?”

那名叫狗蛋的汉子,撩起自己的上衣,露出了,胸口上,一道狰狞的刀疤。

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

“俺不想再跑了。”他一字一句地说道,“俺爹,俺娘,俺媳妇,都死在了鞑子的刀下。俺要报仇。”

“好。”负责登记的书记官点了点头,“去那边,参加体测。”

另一个缺了半只耳朵的汉子,走了上来。

“你是做什么的?”

“以前是李闯麾下的一个兵。”那汉子倒是坦诚。

“为何要来投我们?”

“跟着李闯没饭吃。而且他不打鞑子,只会往西跑。”汉子说道,“俺听说你们这里,是真打鞑子。而且管饱饭。俺就来了。”

理由简单而朴实。

但却也最真实。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带着国仇家恨,或者只是为了能吃上一口饱饭的汉子,加入了这支队伍。

他们或许目不识丁。

或许满身缺点。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都是被这个乱世,逼到了绝路上的人。

而这样的人,一旦被赋予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纪律。

他们,就能爆发出,最惊人的战斗力。

选拔,是残酷的。

十个人里,往往只有一两个人,能最终通过所有的测试。

但朱元璋宁缺毋滥。

他要的,是未来能与八旗铁骑正面硬撼的,王牌之师。

短短十日之内,定安卫便招满了一千名,精壮的新兵。

加上原有的三百多名老兵,以及马士英送来的五百人。

定安卫的总兵力,己近两千之众。

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终于初具雏形。

而朱元璋“不拘一格,招募豪杰”的名声,也在南京城中不胫而走。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被同情的,落难王爷。

他,开始展现出一股让所有政治势力,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马士英,感到了威胁。

阮大铖,感到了忌惮。

而史可法,则看到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南京城的这潭水,因为朱元璋的到来,开始变得越来越浑浊。

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朱元璋,站在定安卫大营的,点将台上。

看着底下,那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他的心中,豪情万丈。

他知道,他手中终于有了一副可以与这个天下好好地掰一掰手腕的,牌。

而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将这副牌锻造成一副,王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