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他击杀了埃及国的首生,因为他的仁慈永远常存

17. 第17节

- 原文: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 翻译要点:

- “告诉教会”指“将问题提交给教会群体”,译文中需明确“教会”指“当地的教会团体”,而非抽象概念;

- “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中,“外邦人”指“非信徒”,“税吏”在当时被视为“罪人”,译为“把他当作外邦人和税吏一样”,体现“教会纪律”的最后步骤(隔绝于信徒群体),需注意语气中立,避免个人主观指责。

18. 第18节

- 原文: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 翻译要点:

- “捆绑”与“释放”是属灵象征,指“根据真理判断行为的对错”,译文中可加注释说明:“捆绑”指“认定为罪、禁止;释放”指“赦免、接纳”,避免误解为物理权力;

- “在地上”与“在天上”的呼应需体现“地上教会的判断与神的心意一致”,译为“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必捆绑”,强调属灵权柄的本质是顺服神的旨意。

19. 第19节

- 原文: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 翻译要点:

- “同心合意”指“意念合一、出于共同的信仰心志”,译为“同心合意”或“一心一意”,突出“祷告的合一性”而非形式;

- “必为他们成全”需体现“神回应祷告的应许”,译为“必定为他们成就”,强调“神的主权下按祂的心意成全”,避免绝对化解读。

20. 第20节

- 原文: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 翻译要点:

- “奉我的名聚会”指“以耶稣的名义聚集、为彰显祂的名而相聚”,译为“奉我的名聚集”,明确聚会的本质是“以基督为中心”;

- “有我在他们中间”需体现“耶稣的属灵同在”,而非物理存在,译为“我就与他们同在”,强调教会聚集的属灵意义。

21. 第21节

- 原文: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 翻译要点:

- “彼得进前来”需体现其门徒领袖的身份和主动提问的场景,译为“彼得上前对耶稣说”;

- “到七次可以吗”中,“七次”在犹太文化中象征“完全”(如七次宽恕己足够),译文中可保留“七次”,或加注释说明其文化含义,突出彼得对“宽恕限度”的理解与耶稣后续教导的对比。

22. 第22节

- 原文: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 翻译要点:

- “七十个七次”是夸张表述,象征“无限次宽恕”(70×7=490次),译文中需保留“七十个七次”,或译为“首到七十个七次”,强调“宽恕不应设限”,而非具体数字计算;

- 语气需体现耶稣对“宽恕”的高标准,与彼得的“七次”形成对比。

23. 第23节

- 原文: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 翻译要点:

- “天国好像”是比喻句式,译为“天国好比”或“天国就像”,明确比喻的起始;

- “和他仆人算账”指“审查仆人所负的责任”,译文中需体现“算账”的严肃性(象征神对人的审判),可译为“要与他的仆人清算账目”。

24. 第24节

- 原文: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

- 翻译要点:

- “一千万银子”是极大量的债务(古希腊货币“他连得”,1他连得约合34公斤银子,一千万他连得近乎天文数字),译文中保留“一千万银子”,或加“一千万他连得”,突出债务的“无法偿还性”,象征人在神面前的罪债;

- “有人带了…来”译为“有人带了一个欠千万银子的仆人来”,明确对象是“仆人”,与后文“王的慈心”形成对比。

25. 第25节

- 原文: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 翻译要点:

- “没有什么偿还之物”译为“无力偿还”,强调债务的绝对性;

- “把他和他妻子儿女…都卖了”需体现“古代债务奴隶制”的背景,译为“吩咐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变卖来偿还”,突出刑罚的严厉性,象征“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

26. 第26节

- 原文: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阿,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

- 翻译要点:

- “俯伏拜他”体现“极度谦卑哀求”的姿态,译为“仆人像下俯伏叩拜”,强化其恳求的迫切性;

- “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中,“宽容”指“暂缓追讨”,译为“求你宽容我,将来我必还清”,但结合前文“无力偿还”,可知这是不切实际的承诺,暗示人靠自己无法偿还“罪债”,唯有神的恩典。

27. 第27节

- 原文: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 翻译要点:

- “动了慈心”译为“心生怜悯”或“动了慈悲”,体现“王的恩典超越公义的要求”;

- “免了他的债”需明确“完全赦免”,而非暂缓,译为“赦免了他的债务”,象征神对人的罪的宽恕,与后文仆人“不赦免同伴”形成强烈对比。

28. 第28节

- 原文: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 翻译要点:

- “十两银子”与前文“一千万银子”形成悬殊对比(10两银子约合普通工人数月工资),译文中保留“十两银子”,突出仆人“被赦免大债却不赦免小债”的荒谬;

- “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需体现“暴力逼迫”的行为,译为“抓住他,掐住他的喉咙”,刻画仆人缺乏怜悯的态度,与王的“慈心”形成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