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他造了太阳在白昼照临,因为他的仁慈永远常存

14.

耶稣到众人那里,一人跪下求告:“主啊,怜悯我的儿子。”

- 要点:“跪下”表谦卑信靠,与前文门徒的迟钝形成对比;具体场景转入医治事工,展现耶稣对人的怜悯。

15.

儿子患癫痫,屡次跌水火,门徒无法医治。

- 要点:“癫痫”在圣经中常与鬼附关联,“跌水火”形容病症凶险;门徒的失败暴露其能力的有限性,凸显耶稣权柄的至高性。

16.

耶稣斥责“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命人将孩子带到他面前。

- 要点:“不信”指向世代对神的抗拒,“悖谬”指背离真理;耶稣的责备含哀其不幸的情感,同时显明对信心的要求。

17.

耶稣斥责鬼,鬼离开,孩子痊愈。

- 要点:首接彰显赶鬼权柄,无需复杂仪式,印证“人子有赦罪与医治的权柄”(马可福音2:10),回应父亲的祷告。

18.

门徒私下问:“为何我们不能赶出这鬼?”

- 要点:承认失败并寻求教导,显示门徒的坦诚;问题聚焦于“能力来源”,为耶稣阐释“信心与祷告”做铺垫。

19.

耶稣答:“因你们信心小。若有芥菜种般的信心,能移山,无不可行之事。”

- 要点:“芥菜种”象征看似微小却具生命力的信心,“移山”为夸张修辞,强调信心能超越自然限制,指向对神全能的信靠。

20.

“这类鬼若不祷告禁食,就不能赶出。”

- 要点:补充特殊情况的属灵条件,“祷告禁食”代表与神深度联结、舍己顺服,说明某些属灵争战需更高层次的属灵预备。

21.

在加利利时,耶稣再次预言:“人子将被交在人手里。”

- 要点:重复受难预言(参16:21),强调其必然性;“被交”暗示被门徒、宗教领袖背叛,为下文“复活”应许做铺垫。

22.

“他们要杀害他,第三日复活。”门徒听闻后大大忧愁。

- 要点:“第三日复活”是救赎的核心应许,门徒“忧愁”因无法理解“受难-复活”的奥秘,仍以世俗眼光看待弥赛亚。

23.

在迦百农,收丁税的人问彼得:“你们的先生纳丁税吗?”

- 要点:“丁税”指圣殿税(出埃及记30:11-16),是犹太成年男子的义务;问题隐含对耶稣身份的试探——若为弥赛亚,是否需纳税?

24.

彼得回答“纳”,进屋后耶稣主动问:“君王向儿子还是外人收税?”

- 要点:耶稣以逻辑反问指出“儿子免税”的合理性,因他是神的儿子,本不受律法辖制,但为避免冲突仍选择顺服。

25.

“为不绊倒他们,你去钓鱼,鱼口有一块钱,作你我的税银。”

- 要点:“一块钱”恰是两人的税银(半舍客勒×2),超自然供应显明耶稣掌管万物;“不绊倒”体现福音的智慧——在真理原则下灵活处事,避免因小节阻碍他人信主。

第18章

1. 第1节

- 原文: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 翻译要点:

- “门徒”需明确指耶稣的十二门徒,体现对话主体身份;

- “天国里谁是最大的”中,“天国”在不同译本或译“神的国”,需依据教派习惯统一译法,同时“最大”需传达门徒对世俗地位的认知(如权力、尊贵),与耶稣后续教导形成对比。

2. 第2节

- 原文: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 翻译要点:

- “叫一个小孩子来”中的“小孩子”需体现年龄层(如幼童),而非青少年,突出其在当时社会中无地位、无话语权的象征意义;

- “使他站在他们当中”的“站”可译为“站立”或“置于中间”,强调耶稣以具象行为引发门徒注意。

3. 第3节

- 原文: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 翻译要点:

- “我实在告诉你们”是耶稣教导的标志性句式,不同译本或译“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需保留语气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 “回转”指“悔改、转变心态”,非物理动作,需译为“回转过来”或“改变心意”,结合“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强调谦卑顺服的属灵态度;

- “断不得进天国”中的“断不得”需体现绝对否定,如“绝不能”“必定不能”,突出条件的必要性。

4. 第4节

- 原文: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 翻译要点:

- “谦卑像这小孩子”需区分“谦卑”与“小孩子样式”的关联——非模仿孩童行为,而是效法其无骄傲、顺服的生命态度,译文中可加注释或用“如孩童般谦卑”明确;

- “就是最大的”需传达“在天国中受尊崇”的属灵地位,而非世俗权力的“最大”。

5. 第5节

- 原文: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 翻译要点:

- “为我的名”指因信仰耶稣而行动,译文中需体现“因着我的名”或“出于对我的名的认信”,明确动机;

- “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中,“像这小孩子的”指“卑微、无地位的信徒”,需结合上下文译为“接待如同这孩童般卑微的人”,避免误解为接待具体孩童;

- “就是接待我”需强调“接待信徒即等同于接待耶稣”的属灵关联,语气需首接有力。

6. 第6节

- 原文: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 翻译要点:

- “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中,“小子”指“小信徒”“软弱的信徒”,译文中可加“信我的小信徒”明确对象;“跌倒”指“背离信仰、犯罪失足”,需译为“使…跌倒”或“引诱…犯罪”;

- “大磨石”指“古代用于磨谷物的沉重石磨”,译文中可保留“大磨石”,或加注释说明其象征“极重的刑罚”;

- “沉在深海里”需体现“刑罚的严厉性”,如“沉入深海”或“投入深海”,强化对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