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耶稣称:“西门巴约拿,你有福了!这启示来自天父,非属血肉的指示。”
- 翻译要点:“有福”呼应登山宝训的祝福模式;“不是属血肉的”强调启示的超自然性,彰显彼得认信的神圣根基。
18.
“你是彼得(磐石),我要把教会建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
- 翻译要点:“彼得”(希腊文Petros)与“磐石”(Petra)形成双关,以彼得的认信为教会根基;“阴间的权柄”象征敌对势力,宣告教会的最终得胜。
19.
“我赐你天国的钥匙:地上捆绑的,天上也捆绑;地上释放的,天上也释放。”
- 翻译要点:“钥匙”象征权柄,“捆绑与释放”指宣告神的律法与赦罪的权柄,体现教会在地上执行天国治理的使命。
20.
耶稣随即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我是基督。”
- 翻译要点:“弥赛亚的秘密”原则——避免过早公开身份引发政治误解,确保十字架救赎计划按神的 timing 成就,体现事工的战略性。
21.
耶稣首次向门徒宣告:必须去耶路撒冷,遭宗教领袖迫害而死,第三日复活。
- 要点:“从此”标志教导转向“受难预言”,“必须”强调救赎计划的必然性,“第三日复活”点明复活的核心教义。
22.
彼得拉住耶稣劝阻:“主啊,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
- 要点:彼得的反应体现对“受难”的抗拒,以人的逻辑否定神的计划,暴露属灵认知的局限。
23.
耶稣斥责彼得为“撒但”,指其阻碍神的旨意,只体贴人的想法。
- 要点:“撒但”的指责并非指彼得被附身,而是批判其对抗神救赎计划的属灵立场,凸显“神的心意”与“人的意思”的冲突。
24.
耶稣要求门徒“舍己、背十字架”才能跟从他。
- 要点:“舍己”否定自我中心,“背十字架”象征甘愿承受苦难,将跟从的代价具象化,颠覆世俗对“跟随”的理解。
25.
耶稣宣告:想保全生命的必失去,为他舍弃生命的反得生命。
- 要点:用“生命”的悖论揭示属灵真理——世俗的“保全”实为毁灭,属灵的“舍弃”反得永恒,呼应“复活”的核心应许。
26.
耶稣质问:赚得全世界却赔上生命,有何益处?
- 要点:以“全世界”与“生命”的价值对比,强调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引导人重估世俗追求与属灵价值的优先级。
27.
耶稣预言:人子将在父的荣耀中同天使降临,按行为报应各人。
- 要点:“荣耀降临”指向末日审判,“按行为报应”强调信仰与行为的一致性,为“背十字架”的教导提供末世论依据。
28.
耶稣应许:在场有人未死之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中。
- 要点:“未尝死味”可能指向耶稣复活、升天后圣灵降临的教会时代(如五旬节),或象征“国度的彰显”己在当下初现。
第17章
1.
过了六天,耶稣带彼得、雅各及约翰私下上高山。
- 要点:“六天”承接前文彼得认信,“高山”象征启示场景,“暗暗”凸显事件特殊性,三人组(核心门徒)被拣选见证。
2.
耶稣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如日头明亮,衣裳如光洁白。
- 要点:“变像”显明神性荣耀,超越人性表象;“日头”“光”呼应旧约神显现的异象(如出埃及记),强化基督神性。
3.
摩西、以利亚忽然显现,与耶稣交谈。
- 要点:两位旧约代表(律法与先知)见证耶稣的中保地位,对话内容指向“受难与复活”(路加福音24:26),预示救赎计划的延续性。
4.
彼得提议搭三座棚,为耶稣、摩西、以利亚各建一座。
- 要点:彼得的反应出于敬畏,却试图将神圣启示固定为静态仪式,未理解“变像”是为预备耶稣受难,而非停留于荣耀时刻。
5.
光明云彩遮盖他们,天父声音宣告:“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 要点:“云彩”呼应西奈山赐律法场景(出埃及记19:16),天父再次确认耶稣的神性身份;“听他”强调耶稣超越摩西、以利亚,是最终的启示者。
6.
门徒听见声音后俯伏在地,极度害怕。
- 要点:“害怕”是面对神圣显现的正常反应(如以赛亚见异象),体现人与神的无限距离,为耶稣的安慰做铺垫。
7.
耶稣上前触摸他们:“起来,不要害怕。”
- 要点:“触摸”象征神性与人性的联结,安慰驱散恐惧,呼应“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的本质。
8.
门徒举目只见耶稣,摩西、以利亚己不在。
- 要点:“只见耶稣”强调基督的独一性,旧约先知与律法均指向他,启示的核心从“见证者”回归“耶稣本身”。
9.
下山时耶稣吩咐:“人子复活前,不可将所见之事告诉他人。”
- 要点:“弥赛亚的秘密”原则延续(参16:20),避免过早公开荣耀显现引发误解,确保受难计划优先成就。
10.
门徒问:“文士为何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 要点:引用玛拉基书4:5“以利亚先来”的预言,文士将其理解为字面意义的先知再来,门徒借此寻求耶稣对旧约预言的解释。
11.
耶稣回应:“以利亚确实先来,要复兴万事。”
- 要点:肯定旧约预言的真实性,“复兴万事”指为弥赛亚降临预备道路,呼应以利亚“使人的心回转”的使命(玛拉基书4:6)。
12.
“但以利亚己来,人却不认识他,反害了他;人子也将受同样的害。”
- 要点:指明施洗约翰就是再来的以利亚(参11:14),其被杀害预示耶稣受难的必然性,将“以利亚先来”的预言与当下现实联结。
13.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指的是以施洗约翰。
- 要点:门徒的理解滞后于启示,需耶稣明确解释,体现属灵真理需逐步启示,而非天然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