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万民织布机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胡振华不再外出要饭,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水力织布机上,偶尔,他也会外出做几台剖腹产手术。

织布的原理非常简单,是基于经线和纬线的交织。经线从织布机的经轴上引出,垂直上下排列,纬线则横向穿过经线,与经线相互交织形成织物。

在织布的时候,经线分成等距等量的两部分上下移动,纬线放在梭子上,穿过经线后,经线上下交错,梭子再穿过一次,经线再上下交错,如此往复循环,与凉席的编织方法无异。

传统的织布机,梭子都是手动操作的,速度有限。可以说,梭子的运动速度,决定了织布的速度。

历史上,织布机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是从一个梭子的改变开始的。

1733年由英国人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飞梭由两个梭子通过长杆连接,织工只需在一端操作,飞梭就会自动将纬线穿过经线并快速返回,减少了织布工手动穿梭纬线的时间,使得一个织工可以同时操作多台织布机,织布速度大幅提高,也为后来的纺织机械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飞梭的发明,将织布的效率提高了三倍。

工业界总在反思,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有的说是因为西方人更严谨,还有的说是教会的资助。

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需求!

工业革命的标志,业界有争论的有三个:

一,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二,机器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三,以工厂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我们以时间的顺序来梳理一下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16世纪末,英国开启了对外殖民扩张,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殖民地,由此可以掠夺大量的工业原料,比如棉花!

有了原料,就需要将它们变成商品,但英国的人口是有限的,他们需要更加高效的机器。

1705年,英国的纽可门综合了塞维利和巴本机的优点,发明了空气蒸汽机,被广泛用于矿井排水等领域。

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最初装有8个锭子,后来增加到80个,可同时纺多根纱线,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提高了纺纱效率,被认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765年,瓦特在布莱克的帮助下研制成了分离冷凝器,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

1769年,理查德·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以水力为动力,纺出的纱线坚韧结实,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发展。

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结合了水力纺纱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优点,能纺出柔软、精细又结实的棉纱,最初有400个纱锭,后增加到900个。

再往后,工厂主已经不满足水力驱动,他们开始研究能够摆脱水力限制的机器。

1785年,博尔顿和瓦特在诺丁汉郡的帕珀威克安装了一台蒸汽机,这是蒸汽动力首次应用于纺织业。

从1790年开始,蒸汽动力在纺织业的广泛传播。

这些历史事件,无论是蒸汽机的发明,还是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的出现,都是需求驱动的结果。

而此时的中国在干什么,在进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好不容易在明朝萌芽,又被清朝一巴掌给了!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对机器的需求并不迫切,所以中国就不会投入资源进行机器研发,由此错过了工业革命。

而现在,胡振华要提前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改进飞梭,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常凯的心情很好,他看见秦淮河上一个个拔地而起的水轮,感慨道:臭叫花子终于要干正事了!

胡振华在折腾了一个多星期后,终于将改良后的织布机弄出来了。他在约翰·凯伊飞梭的基础上对织布机进行了进一步改良。

为了实现大明百姓人人都能穿暖的愿望,这款织布机被命名为万民织布机。

万民织布机由水力驱动,除了更换梭子上的纬线需要人工以外,基本实现了半自动化。

三月二十五,永丰商行开始进行试生产,万民织布机哐当哐当响个不停,不到半个时辰,一匹布便生产完毕。

明朝时一匹布的幅宽约为1.8679尺,合62.26厘米,匹长约为32.68尺,合1089.22厘米。

之所以才62多厘米宽,完全是受制于人手臂投掷梭子的距离影响,而现在万民织布机改用连杆、滑轮这种机械结构,飞梭的运行距离大幅提高,因此,布匹的宽度同样大幅度增加。

布匹宽度增加,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减少减少拼接次数,提升裁剪效率。在一些需要大面积布料的应用中,如窗帘、床单等,较宽的布匹可以减少中间的接缝,从而使产品更加牢固、耐用、美观,不易出现开线等问题。

现在出现在胡振华和常凯面前的布匹,幅宽一米二。

旁边,账房先生正噼里啪啦的打着算盘,计算着这匹布的成本。

“咱们这一匹布,耗费纱线15斤,耗费1700文,咱们的人工成本比较低,每匹坯布大概需要十文钱,再加上织布机、水轮机等机械,折算下来,每匹布大概需要5文,再算上杂费5文!”

账房先生拨完最后一个算盘珠子,兴奋说道,

“咱们的每匹布的成本只要1720文!考虑到咱这是宽幅布,售价可以翻倍,咱这一匹布,可以卖6两银子,刨去税款20文,一匹布毛利4260文!”

胡振华暗暗咂舌,他看向常凯,笑道,

“常大人,你一个月的俸禄还买不了一匹布!你干脆跟我去要饭得了!”

常凯:&#~……

常凯的俸禄,每个月是十石米,折合白银五两,而宽幅坯布的售价是六两,根本买不了一匹布。

反向推算一下,一匹长10米、宽0.62米的坯布,可以卖1.5两银子,其中光纱线成本就要850文,明初杭州大作坊的织工,在计日给工资、每天工作到夜二鼓(即21点至23点)的情况下,因要保证出品精致,所织之布质量较高,需要1-2天织1匹布,如此计算的话,每匹布的成本在1.1~1.2两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