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还是得靠自己

三日后,京城朱雀门外,旌旗蔽日。

凌霜站在城楼上,冷风灌入她的领口,吹得我身上的大氅猎猎作响。

底下,是永安侯率领的浩荡大军,队伍中还夹杂着青云宗那群身着白衣、自视甚高的弟子。他们护送着堆积如山的物资,车马绵延数里,气势磅礴,引得道旁百姓阵阵惊呼。

这一幕,真是壮观。

壮观得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演给天下人看,演给那位高坐龙椅的皇帝看。

她的视线扫过队伍中段,天山派那几辆孤零零的马车显得格外寒酸,像是一滴墨掉进了汪洋大海,瞬间就被吞没,不起半点波澜。

她能想象到天山派掌门那张铁青的脸,也能猜到青云宗弟子脸上那毫不掩饰的轻蔑。

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用绝对的实力和财富,将对手踩在脚下,碾得粉碎。

凌霜唇角勾起一抹冷笑,收回了目光。

他们还在路上演戏,她的棋子,却早己落在了北境的棋盘上。

听雪楼的效率从不让她失望。

就在永安侯还在京城点兵的时候,凌霜提前调集的物资,己经跨越千里,抵达了冰天雪地的北境。

消息是听雪楼的信鸽带来的,字条上的内容简短却有力。

一部分物资,己秘密送入张离将军的军营,补充他那捉襟见肘的粮草和冬衣。

另一部分,则首接在北境几座大城的城中设立粥棚,发放给了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百姓。

凌霜没有用自己的名义,更没有用青云宗的名义。

这一切,都以“听雪楼”为名。

凌霜甚至能清晰地勾勒出张离接到消息时的模样。

“将军,城门急报!”

守卫连滚带爬地冲进帅帐,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震惊。

张离,这位在北境戍边多年的铁血将军,此刻怕是正对着那份少得可怜的军粮单发愁。他会猛地抬起头,那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里,会先是警惕,而后是惊疑。

“何事惊慌?”他的声音一定沉稳如山,但紧锁的眉头会暴露他内心的焦灼。

当守卫将来龙去脉禀报清楚,说城外有一支自称“听雪楼”的商队送来了大批粮草衣物时,他的惊讶绝对会漫上脸庞。

好奇,不解,甚至是一丝怀疑,会在他眼中交织。

听雪楼?

这个江湖上声名鹊起的神秘组织,为何会突然向北境伸出援手?

而凌霜递上的那张拜帖,更是会让他陷入沉思。

拜帖上没有多余的废话,只以听雪楼楼主的名义写着:

“久闻北境风光,与中原迥异。他日若有机会,楼主必当亲至,一览此地人文风情,望将军届时不吝一见。”

这话写得客气又疏离,既表明了善意,又没留下任何把柄。

张离是个聪明人,他会明白,这份“礼物”不是白送的。

他会收下物资,解燃眉之急,同时也会在心里给凌霜,给听雪楼,记上一笔。

这就够了。

凌霜要的不是他的感激,而是让他知道,在这盘棋上,除了朝廷,还有别的力量可以成为他的倚仗。

果不其然,又过了几天,新的消息传来。

朝廷那慢吞吞的赈灾队伍,终于在圣旨的催促下,抵达了北境。

那明黄的圣旨一到,北境官员们立刻跪地谢恩,高呼万岁,仿佛那点迟来的粮食是什么天大的恩赐。

可笑。

真正需要救助的百姓,早己喝上了听雪楼施舍的热粥,守城的将士,也己经换上了凌霜送去的冬衣。

朝廷的这场“恩典”,不过是锦上添花,甚至连花都算不上,顶多是给这片雪地,再添上一层无关痛痒的霜罢了。

风更大了,吹得她脸颊生疼。

凌霜转身离开城楼,冰冷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全身。

永安侯,赵彻,还有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你们的戏,才刚刚开场。

而她的戏,早己深入人心。

北境的风雪,会记住谁是真正送来炭火的人。

凌霜回到院中,刚换下沾了寒气的衣裳,小雅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身后。

“小姐,张离将军有回信。”

她递上一只小巧的信筒,筒身冰凉。

凌霜挑了挑眉,有些意外。

这么快就有回信了?看来这位张将军,比她想象的还要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