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府刑吏署的案卷终于送抵京城,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文书——清远县余浪县尉亲自调查的“王家岭地契案”卷宗。案中揭露了李家豪强借赈灾之名,强占百姓田地,幕后牵扯广陵府正使胡大人,甚至涉及贪赃枉法。此案一经呈报,立刻在京城引发震动。
京城,刑部衙门。
一间宽敞肃静的案房内,刑部尚书李廷彦手持卷宗,眉头紧蹙。身旁一名御史苏衡,神色凝重地跪坐一旁。
“这份卷宗内容详尽,证据确凿,”李尚书一边翻阅,一边沉声道,“若非广陵督府严查,恐怕地方豪强长年侵蚀民田,民不聊生。”
苏御史点头:“案中所涉之人皆非凡俗,李家势力庞大,且背后有胡正使撑腰,此案极可能引发更大波澜。”
“此案关系朝廷声誉,既是百姓之冤,也关乎朝纲稳固,”李廷彦说道,“必须严查到底,不能姑息。”
苏衡上前一步,抱拳施礼:“臣愿亲自下广陵府配合查办,严惩贪官污吏,昭雪此案。”
李廷彦微微点头:“朝廷今命你赴广陵,务必严守秩序,调查清远县,协助督府与地方官员查清真相。”
不远处,文案官员己开始整理卷宗复印,准备送交都察院,配合监察审查。
与此同时,京城议事大厅,内阁大臣们围坐。首辅大人王文恭手执茶盏,听取刑部奏报。
“此案系广陵府上报,牵涉官员广泛,民情复杂,官场黑暗之象暴露无遗。”王首辅沉声道,“地方官员余浪虽属新进,却敢于揭弊,极为难得。”
旁边礼部尚书张文耀附和:“此人秉持公正,深得民心,朝廷应予以支持,借其正气激励百官。”
王首辅拍案:“既然如此,务必给予必要资源,保证调查顺利,不能让权贵阻挠清查。”
大臣们纷纷点头。
广陵督府,赵通判正在批阅案卷。
赵尚书,年近西十,眉宇间透着一股铁血正气。他身为督府通判,肩负广陵府辖区官员监察与治理重任。
“余浪县尉办案细致,胆识过人,值得重用。”赵尚书若有所思,“但李家势力庞大,恐怕不易对付。”
他当即召集属下密议,决定派遣多名官员随余浪调查,协助清理地方腐败。
清远县城。
县衙中,余浪正焦急等待京城回信。
忽然一名快马骑入,递上一封封皮朱红的公文。
余浪拆开,看到朝廷旨意:
——
“鉴于清远县县尉余浪敢于担当,秉公执法,查实‘王家岭案’,特嘉奖余浪县尉,赐银三百两以资鼓励。同时派遣都察院御史苏衡赴广陵督府配合调查,严惩贪官污吏。”
——
他紧握奏折,心中既欣慰又忧虑。
欣慰的是正义终将得到支持;忧虑的是,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夜深人静,县衙书房内。
余浪一边整理案卷,一边思索未来。
“案卷己上呈朝廷,风暴一触即发。李家背后的势力,不会轻易放过我。此路险阻,我必须未雨绸缪。”
正想着,亲随急匆匆入内:“大人,李家己开始在城中布控,有人盯梢您的行动。”
余浪沉声:“告诉他们,我余浪虽身处暗流之中,心怀光明。无论前路多险,我自当护百姓,执法不阿。”
李家庄内。
李应龙聚集家族重臣,怒气冲冲:“余浪这小子胆敢挑战府中权势,今儿个必须想办法,拿下他!”
族中长老冷冷说道:“以我们力量硬拼恐难取胜,宜用智取之法,收买县衙人手,制造罪名,逼其自废。”
“还有京城那边,”李应龙阴沉,“我派人己抵京,必将利用关系打压余浪。”
此时的余浪,虽置身险境,但他暗中联络赵尚书、御史苏衡,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官场风暴。
他知道,这不单是地方小案,而是一场朝廷大戏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