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文化建设

暴雨冲垮的水渠尚未完全修复,工地上的号子声仍在山间回荡,赵元朗却己敏锐地察觉到,梁山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根基的稳固,更要有精神文化的滋养。看着工匠们在泥水中重新垒砌石块,民夫们疲惫却又带着期盼的眼神,他深知,若想让梁山真正凝聚人心,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建图书馆?” 晁盖着胡须,目光中满是疑惑,“兄弟们平日里舞枪弄棒,哪有闲工夫看书?如今水利工程未竟,慕容知府又虎视眈眈,此时搞这些……” 他的话语中带着担忧,内心既不明白文化建设的意义,又担心分散精力导致顾此失彼。

赵元朗将整理好的书单放在案上,手指轻轻拂过泛黄的书页,声音里带着恳切:“晁天王,书中自有韬略,自有安身立命的道理。咱们的兄弟,不能只做一介武夫。” 他想起军事演练时暴露出的战术短板,想起新招募的读书人眼中的期许,“有了图书馆,能让兄弟们学兵法、懂农事,甚至能让孩童们识文断字,这是百年大计啊!”

吴用摇着羽扇,若有所思地点头:“赵某所言极是。昔日汉高祖刘邦,正是重用儒生,才得天下。若梁山能有文化底蕴,方能长远。” 他的目光深邃,内心盘算着文化建设对提升梁山格局的深远影响,“只是藏书难寻,需多方筹措。”

消息传开后,梁山上下议论纷纷。鲁智深大大咧咧地笑着,拍着赵元朗的肩膀:“赵兄弟,俺老鲁大字不识一个,这图书馆对俺可没啥用!” 话虽如此,他内心却隐隐期待,或许读书真能让梁山变得不一样,只是嘴上不愿承认。而新招募的书生们,则个个眼中放光,其中一位姓陈的秀才激动地说:“若能有图书馆,此生无憾矣!” 他的声音微微颤抖,内心满是对知识殿堂的向往,终于能在这草莽之地寻得一处精神家园。

收集书籍的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朱贵带着手下扮成商人,穿梭于各州府的书肆之间。当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本《孙子兵法》时,心跳陡然加快。“老板,这书多少银子?” 他强装镇定,内心却在纠结价格,生怕钱不够。书商眯着眼打量他,嘴角挂着狡黠的笑:“客官好眼力,这可是孤本,没有二十两银子,休想拿走。” 朱贵咬咬牙,摸出怀中所有的银钱:“我全要了!” 他知道,这些书籍对梁山来说,比银子更珍贵。

图书馆选址在山寨一处幽静的院落。工匠们在修缮房屋时,一位年轻的木工忍不住问道:“赵头领,花这么大功夫建这地儿,真的值当?” 他的眼神中满是不解,内心觉得还不如多花些力气修水渠。赵元朗看着他,认真地说:“等你有了孩子,就会明白,能让他们读书识字,是件多好的事。” 这话让木工愣在原地,脑海中浮现出孩子捧着书本的模样,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期待。

开馆那日,阳光洒在崭新的匾额上,“聚贤阁” 三个大字熠熠生辉。晁盖站在门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仍有些忐忑。当他看见几个小喽啰好奇地翻开书本,虽然读得磕磕绊绊,脸上却洋溢着从未有过的专注神情时,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然而,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深夜,赵元朗正在图书馆整理书籍,金翠莲匆匆赶来,神色慌张:“郎君,我听闻杜迁的余党在散布谣言,说图书馆是劳民伤财,还煽动兄弟们抵制……” 她的声音带着颤抖,眼中满是担忧。赵元朗握着书卷的手骤然收紧,他望向窗外漆黑的夜色,一股寒意涌上心头。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敌人却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其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