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己又是谁?

“我们武家势孤力薄,举家上下,竟无一可造之材。

如果不能在拼个儿子,培育出接班人。

我就是死也难以瞑目。”

洛阳至杨洲,一去七百多公里,加上运河曲折,应国公一行乘船南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赶到扬州。

一条运河葬送了一个国家。

一条运河,也成就了一座城。

虽然刚刚平息战乱不过数年,依靠运河的水运枢纽作用,扬州城己经出现了一丝繁荣复苏的迹象,对比他们一行千里所见荒凉处处不同。

扬州破败的内城,己经有了商家生民奔行讨活的身影。

杨夫人抱着武梦男一行跟随应国公下船。

武梦男透过她娘的肩头,看着如今的扬州城心都凉了。

黄土泥筑的城墙,只有城门及城墙转角处有包砖,城内更是破败不堪,人烟稀少。

往来的行人中,市民都是一身满是补丁破败的紧袖麻衣,乌漆嘛黑的看着都包浆了。

相传中,往来不绝的商队船队,在码头上也没有看见几艘。

这就是传说中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大唐繁华盛景的扬州城?

应国公一行与大都督府内官吏对接上后,连应国公看着如今扬州破败的样子,都有些不敢置信。

“扬州怎么成了这个鬼样子了?”

听到了应国公的问话后,人群中扬州府尹无奈道:

“回国公。

如今单单扬州府尹治下,扬、楚、滁三州。

总户数仅为三万余户,不足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整个隋末数十年早就打成白地了。

远的不说,前两年,李郡王带兵平定辅公祏之乱,一应粮草都是在扬州筹集。

那个时候,不知道有多少生民,为了躲避军粮征集,落了野。

也就是这两年没了战事,扬州才稍稍回复了一丝元气。

下官初任时,整个内城除了官兵,连个百姓的影子都看不到。”

应国公闻言倒吸了一口凉气。

等他安顿好家眷后,便马不停蹄的前往大都督府督政。

现在扬州这个鬼样子,如果没能做出一番成绩,就算后面太子之争,尘埃落地,自己都不一定有机会能重返朝堂。

扬州长吏府,也不知道以前是谁的住宅,被简单修缮了一番,挂个牌子就当做应国公一行的官设。

应国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留下了杨夫人开始操持府内事宜。

都说看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只是这次的远行对武梦男来说,看了个寂寞。

她一路上,不是被关在船仓内,就是被关在马车内。

照顾她的,从头到尾都是当初府内婢女于奶娘二人。

就是出舱晒太阳透风,也都是被裹得严严实实,生怕遇见生人,感染风寒邪气。

这边院落刚刚收拾好,武梦女就又被关在了一个小院内,和一旁的婢女奶妈大眼瞪小眼。

看着站在床上不愿入睡,眼睛瞪的老大的武梦女,一旁奶娘拉开衣服,袒胸露乳的就要去抱武梦女。

“少佬是不是饿了?

来来,吃奶奶。”

武梦女看着眼前的一片雪白,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

等她费尽巴拉的将奶娘吸空时,也累的满脸通红睡了过去。

武德八年十一月。

随着应国公开始履职,没过多久便接到了长安传旨,询问赵郡王李孝恭谋反一事的调查结果。

应国公接信后没有多加笔触,而是按照他与夫人思量的方略,将他收集到的信息尽书笔墨。

果然。

应国公的调查报告回传长安后,没多久朝中就传来了李孝恭被赦免的消息,加封为宗正卿,赐予实封一千二百户,转任凉州都督兼晋州刺史。

人升职加薪,但是手下自隋末起义后招揽的班底军权,按照裁军决议被裁撤了干净。

扬州大督导府治下兵马按照裁军决议,就近安置,分配扬州附近的上等良田,回去种地。

等应国公接到京城大郎传信后,他才有些后怕的再次找到了夫人。

“这次要不是夫人出策,我这个扬州长吏,可能真的就坐实,重返朝堂无望!”

杨夫人将怀里的武梦男放下,接过京城大郎的回信。

她看着应国公心有余悸的样子,忍不住安慰一番。

“你我夫妻一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何必言谢。

并且塞翁之马焉知非福?”

“何解?”

“出身!”

杨夫人看着皱眉的应国公无奈解释道:

“你当年在陛下微末时,举族押注陛下,军参出身,没有治理地方的经历。

虽然博得国公之位,被任命为工部尚书,但是在朝堂之上,你的寒门商贾出身,且没有地方施政经历,基本上三公无望。

文臣不问鼎三公,是没机会,求得世袭勋爵。

既然扬州大都督郡王李孝恭谋反只事有了定论,大朗你最好还是要在扬州做出一番成绩,补齐自己的政治短板。

如此以来才有机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应国公闻言若有所思,他回想着自己几个月了的走访观察,忽然灵机一动。

“夫人,你说,我们在扬州另起新城如何?”

应国公的话让杨夫人有些疑惑。

“如今扬州民生凋零,在征徭役,起城,这不是和民生恢复的朝廷方针南辕北辙?”

杨夫人的话让应国公哈哈一笑。

“夫人你有所不知,我不是按照政务之策建城,而是以商贾之道行事。

如今整个扬州府治下仅余三万余户。

就是加上裁军后,兴农劝桑的青壮,也不到五万户仅二十余万人。

但是这几个月我走访郡府勘察,我发现荒野中有不少野人隐匿。

他们担心战乱,往年军粮征集等,对官兵畏之如虎。

连年征战,也让他们对朝廷多有不信,担心朝廷会如军阀般顷刻垮台。

如果我们迁城至北,一来可以更好的借助运河长江的交替枢纽,规划扩大未来货运贸易转运码头。

扬州至运河建设以来繁华百年,运河开通后,便是天下商贾重镇。

如今天下安定,只要有眼光的人,肯定会愿意来此置业。

同时建设所需的工力众多,我们可以在治下六州宣传招工,吸引野人。

亦工亦赈之下,也能让这些身无长物的野人获取一份酬劳。

野人有了家室就变成生民,未来他们也能依靠货物周转为生。

如此一来,人心既安,扬州也能安稳下来。”

应国公的思量让杨夫人叹为观止。

也让一旁的武梦女有些震惊。

谁说古人迂腐?

就这等灾后重建,走大基建的生产恢复路线,就是一千年后,也是一样的套路。

只是爹娘这么有才,又是唐朝国公。

为什么自己对他们的没有一点印象?

自己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