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你不应该只盯着国内市场

胡振华哈哈大笑,拍着他的肩膀调侃道,

“常凯呀,你连这点问题都想不明白,还想仿制我的织布机!”

常凯闻言,老脸一红。

胡振华也不为难他,而是将目光投向周启业,问道,

“你说说看,当产量达到100万匹后,还要不要增加产量?”

胡振华刚才看得很明白,常凯明明要付钱,却被周启业拉倒一旁,说明仿制织布机的主意是他出的。

周启业只是短暂的思考后,就斩钉截铁的说道,

“当然要继续生产,因为我们要据市以专其利!”

他的意思是说,要抢占市场!

胡振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继续问道,

“现在布匹生产出来了,你打算怎么售卖?”

周启业不想说,因为这是商业机密。

常凯看出了他的心思,轻咳了两声,淡淡说道,

“永丰商行对振华兄弟没有任何秘密,你直接说!”

周启业没办法,这才不情不愿的说道,

“我们有成本优势,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点,因此我计划借口宣传‘让老百姓都穿得起衣服’,大幅度降价,挤垮其他织布商人做霸盘。

一旦做成了此事,有三个好处。

第一,永丰商行将掌握布匹的定价权。

第二,因为市场上只有我们一家织布商行,我们可以向上游原材料如棉花和纱线压价,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第三,老百姓获得了实惠,以后会只买我们的布。”

常凯用肩膀撞了一下胡振华,得意的说道,

“怎么着,这个计划够霸气吧?”

胡振华伸出大拇指,赞叹道,

“霸气侧漏!你要是这么干,离死就不远了!”

常凯没想明白哪出了问题,不知如何回答,但周启业的思路很清晰,当即反驳道,

“先生,我们永丰商行背景深厚,陛下见我们心忧百姓,定会保驾护航,何来危机一说?”

这个解释,正常情况下没有问题,是周启业却忽略了一点。

胡振华淡淡说道,

“陛下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这使得桑、棉、麻种植遍及全国,为纺织业提供了丰富原材料,也促使家庭纺织业十分普遍,几乎每家每户的女性都参与其中,全国范围内家庭纺织从业者数量众多。

民间自不必说,官营纺织业的规模也非常庞大,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染织管理机构,如应天织染所。这些官营织布坊有着大量以服役身份从事纺织的女工,也有众多技术工匠等,人员规模庞大。”

周启业已经听明白了胡振华的意思,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百万织工衣食所系。

永丰商行如果打价格战,将会砸掉成千上万人的饭碗。俗话说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民意一旦汹涌起来,哪怕是陛下,也要挥泪斩马谡!

胡振华继续说道,

“国朝鼓励百姓种植桑麻,你向原料端压价,百姓无利可图,以后还会在种植桑麻吗?他们不种植,永丰商行明年上哪里弄原料!破坏国策是什么后果,不用我多说了吧!”

常凯背后冷汗直冒,他又抓住胡振华的手臂,目光殷殷,

“兄弟,你给出个主意呗!”

胡振华在内心叹了一口气:我为国家的工业起步,真是操碎了心!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要经过一番劫难!

在电视剧《大清盐商》中,乾隆帝见到西洋蒸汽机时说“马车装上蒸汽机,岂不就省力了,马都省力了,人力不就更省了吗?人力一省,百姓们就会懈怠,就会生是非。

朱元璋一旦看到万民织布机影响了织工的生计,说不定会下令捣毁。

这种情况绝对会发生,因为咱们这位洪武大帝,对小农经济的认可是刻在骨子里的。

胡振华揉了揉眉心,淡淡说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永丰商行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羊毛!你们不应该把目光放在国内市场,而应该投向北方!据我所知,布匹和成衣并不在九边重镇的禁售名单里。

要知道,一匹布在这边只能卖六两,可是运到北方草原,就能卖60两。这可是十倍之利!”

“当然了,国内市场你们也可以涉足,但是一定要严格控制规模,不能出现冲击市场的情况。我建议你们专做宽幅布。”

周启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问道,

“先生,我计划这么做您看是否可以?我计划在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北平这十二个省各投入10万匹布,咱们永丰商行不出面,只做总商,每匹布让利一两银子,请当地的布行代为销售,您看?”

胡振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你这个计划很高明,但是每个省不要平均,你可以根据当地的收入情况分配这120万匹的份额。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多分配一些,北方地区少分配一些!”

“明白!”

常凯心中大喜,即使让利一两银子,每一匹布还可以赚3.2两银子,120万匹布的毛利是384万两,即使打个对半,也能盈利192万两,圆满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