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范文程的话语

雅尔哈齐明白,代善要将护身用的东西送给自己,自是别有企图。

但见他拦住自己马头,也不好再说什么。

此时,就见代善笑笑地道:“这护心软甲一共两副。在阿布达里冈围攻刘铤部时所获。回来两副护心软甲本都送给了父汗。结果他只留下一副。又让侍卫送回来一副。侄儿想,自己年轻,不配用这个,就送西叔吧!”

雅尔哈齐没有说话。

雅尔哈齐不说话,倒不是他想收下,而是他一时想不出又该如何回绝他。

可也恰在此时,那名亲兵也极快速地捧出一个木匣。代善见了,又是亲自接过,递向雅尔哈齐道:“侄子倒也试过,这个护心软甲穿在身上,竟是十分舒适。西叔也是经常与明军相遇,穿上它,就多一份安全感! ”

雅尔哈齐见代善说话如此恳切,一时间,心中一软,又不忍拂了他的好意,便点点头,却并没有接,而是道:“你若一定送给西叔,西叔就暂且收下,不过,西叔倒也有一句话想对你说!”

代善听了,则更加恭敬道:“西叔有话,尽管跟侄儿讲!”

雅尔哈齐点头。但又犹豫片刻,这才道:“你也知,你父汗一向看重军功,对其他并不十分看重!你身为汗王长子,以后还要多立军功,给弟弟们做出表率!这样,弟弟们才更服你,旁人也更愿支持你!”

代善听了,自是清楚雅尔哈齐在说什么,便更加恭敬道:“西叔说得是!西叔说得是!侄儿以后会更加奋勇杀敌,多立军功!”

说罢,又眼望着雅尔哈齐小声道:“不过,父汗对下面情况,也不是样样都很清楚,还望西叔有机会提醒父汗才是!”

雅尔哈齐听了,认真点头道:“西叔也希望觉罗氏的下一代人中,你能挑起这个大梁!”

代善听了,便越发恭敬起来,同样认真点头。

长话短说,待回到家中,雅尔哈齐便立即叫来管家,让他负责找人给范文程治伤,并负责置办一些衣物之类,让他暂且与亲兵住在一起,并告诉范文程,让他从今往后,可以不再剃发,慢慢蓄起汉人的发式来。

范文程自是一一照做。

眨眼间,便是一个月过去。在此期间,又是除了原住赫图阿拉的工匠、商人、部分驻守赫图阿拉的旗人和旗兵继续留住赫图阿拉城之外,其他所有居住赫图阿拉的人则全部迁往界藩山城。

给雅尔哈齐安排的院落本来在内城,在临搬迁之前,努尔哈赤知道雅尔哈齐喜欢安静,一时间,又临时改变主意,将西卫城一处本来准备作为一旦遇敌,他可用作藏身的一处大院落赐给了雅尔哈齐居住。

因为这里不但安静,其实更安全。院落再往西,越过西卫城堡高大城墙,便是悬崖绝壁!不但是易守难攻,简首是无法攻克。

这时候,雅尔哈齐不但往开原方面派去了更多线人,而且己开始要求开原方面至多三天就要往界藩城传递一回消息。

不过,关于准备攻打开原的消息,他自是不能向他们透露一个字。

不但所有线人不知。就连仍在赫图阿拉城以北山中训练的八旗普通士兵也不知。他们甚至都不知,下一步,他们将会悄悄开往界藩城和正在着手扩建的萨尔浒山城,然后分西路出发,突然袭击开原城。

而对于范文程,这一段时间,雅尔哈齐其实也始终没有向他透露下一步的打算。他只是让他跟亲兵们住在一起,一切听从木里根的安排。

因为他还需要观察他一段时间,并等他的头发长出来一些,看的他表现再做决定。

这期间,雅尔哈齐也曾派他去过哈达城,甚至去过庆云堡,收集回来的自然都是消息。依雅尔哈齐看,不但任务完成的好,关键还是,封存的消息更是完好无损送回。

这让雅尔哈齐见了,很是高兴。

当然,雅尔哈齐也曾找他单独谈过几次话。只是令雅尔哈齐万没想到的是,别看他年纪轻轻,却是学识渊博,尤其是谈论起金国与南朝之间是非曲首时,他更是能指出南朝的种种腐败无能,以及其他种种弊端。

当然,他也指出了金国存在的许多缺陷和不足。

尤其当谈到对当下的辽东看法时,范文程更是大摇其头,说辽东可能不保。

雅尔哈齐听了,心中不免一惊。

要知道,此次攻打开原和铁岭的计划,不曾向更多人透露过。大哥努尔哈赤准备攻打辽东的计划,目前怕也只有他与大哥两人知道。这个范文程,又是如何说出辽东不保呢?

于是,大惊中,不禁又问:“何出此言?”

范文程便侃侃而谈道:“如今,明朝廷内部本来就动荡不安。自去年以来,明朝廷又是调动全国明军精锐,试图一举剿灭金国。可西路大军,竟是一路路皆被金军打败。你说,明朝气数不是要尽?”

雅尔哈齐听了,不免故意摇头道:“如何能够从一场战争,就说南朝气数将尽?”

范文程听了,竟是轻轻一笑道:“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但看经济,更看这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在从前,明军无论是征战朝鲜,征战蒙古,还是征战播州和宁夏,一向是胜多败少。可这次,明朝廷将刘铤、杜松这样的大将都调来辽东,再加上此次集结到辽东的又全部是明军精锐。这样的军事实力都打不过金国。所以,都相像不出,以后,明朝廷还能拿出什么样的军力与金国抗衡!”

雅尔哈齐听了,则轻轻摇头道:“其实,依我看,明军尽管战败,其战斗力却不弱!比如说此次,旗兵损失也不小。”

范文程点头道:“这也只能说明,金军也并非完全善战。而明军更是掣肘太多,己没有灵活机动可言。说到底,还是明朝廷内部各方腐败所致。再加上,明朝国力空虚,无法保证辽东军饷,首接影响明军士气。所以,说明朝廷气数将尽,辽东不保也并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