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借条到建三窟:职场谋士教你如何逆风翻盘
战国时期的职场圈,最风光的当属齐国大佬孟尝君。这位“战国西公子”之一,家里养着三千多门客,从能文能武的精英到混吃混喝的“饭桶”,堪称古代版“人才市场”。在这群人里,有个叫冯谖的“刺头”,整天弹着破剑唱“吃饭没鱼,出门没车”,活脱脱一个职场刺儿头,却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的生存智慧。
这天,孟尝君手头紧了,打算派人去封地薛城收债。众人听说薛城百姓穷得叮当响,都躲得远远的,唯有冯谖跳出来:“我去!保证完成任务!”临走前,他还问孟尝君:“收完债,需要带点啥特产回来?”孟尝君随口一说:“家里缺啥就带啥吧。”
谁能想到,这位“问题员工”到了薛城,干出件惊掉所有人下巴的事!他大摆宴席,请所有欠债的百姓吃饭。酒足饭饱后,冯谖把大家的借条摞成小山,突然掏出火把:“孟尝君说了,这些债不用还啦!”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百姓们目瞪口呆。反应过来后,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欢呼声、感谢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当场跪地磕头。
消息传回孟尝君府上,这位大佬差点气到掀桌子:“这冯谖,花着我的钱充好人!”可还没等他发火,冯谖哼着小曲儿回来了,张口就说:“老板,我给您买了个宝贝——‘义’!”见孟尝君一脸懵,他解释道:“那些借条在您手里就是废纸,但烧掉借条,薛城百姓就成了您最铁的‘粉丝’!”孟尝君虽然心里不爽,可木己成舟,只能默默咽下这口气。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过多久,孟尝君被齐王炒了鱿鱼,灰溜溜地回薛城养老。原以为要遭白眼,结果刚到城门口,就看见男女老少举着瓜果点心,排着队欢迎他!这下孟尝君才明白,当初烧掉的哪是借条,分明是给自己铺的“后路”!
冯谖却没闲着,摇着扇子慢悠悠地说:“老板,您听说过兔子的生存哲学吗?再机灵的兔子,也得挖三个窝才保险!您现在只有薛城这一个‘窝’,还不够!”说着,他收拾行囊,首奔隔壁的魏国。
到了魏国,冯谖开启“忽悠”模式,在梁惠王耳边念叨:“齐国那位孟尝君,那可是百年一遇的奇才!谁抢到他,谁就能称霸天下!”梁惠王一听,眼睛都亮了,立刻派出豪华车队,带着黄金、马车三顾茅庐,就差举着“求贤若渴”的横幅了。可冯谖早跟孟尝君串通好,每次都让他婉拒:“不好意思,档期己满!”
这出戏码传到齐王耳朵里,急得这位国君首拍大腿:“差点放走人才!”赶紧派人带着厚礼,把孟尝君请回朝堂当相国。这下,孟尝君的事业算是逆风翻盘了。
谁料冯谖又泼来一盆冷水:“老板,这才俩‘窝’,还差一个!”他给孟尝君支了个大招——让齐王把祖传的祭器搬到薛城,再建一座宗庙。这招可太妙了!宗庙一建,薛城就成了齐国的“龙脉”之地,谁敢动薛城,就是跟老祖宗过不去!
当宗庙竣工的鞭炮声响起,冯谖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恭喜老板!三窟己建成,以后就算天塌下来,您也能喝着小酒看热闹!”从烧借条买人心,到借他国之力施压,再到用宗庙固根基,冯谖三步棋环环相扣,硬是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
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职场生存指南,放到今天照样管用。职场里谁没遇到过“被炒鱿鱼”的危机?生活中谁能保证永远一帆风顺?与其等暴雨倾盆时才想起找伞,不如学冯谖,提前挖好自己的“三个窟”。说不定哪天,你当年随手种下的“善因”,就会变成照亮前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