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代奇人如何用一百个“忍”字治出家和万事兴。
一、皇家的困惑:九世同堂真有这么神?
公元665年的某个清晨,长安城的宫墙下,一匹快马扬起尘土。唐高宗李治握着奏章,眉头拧成了疙瘩——上面写着“郓州寿张县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阖府和睦”。
“九世同堂?”皇帝转着玉扳指首犯嘀咕。他刚经历了废王立武的风波,深知人心难齐:御花园里的锦鲤还会为食互啄,何况几百号人的大家族?想起玄武门之变时父亲染血的战袍,他更觉得这事透着蹊跷——别说九代同堂,就算是亲兄弟,在权力财富面前也能刀刃相向啊!
“走,去看看!”皇后武则天轻挥衣袖,凤冠上的珍珠随步伐轻颤。两人带着仪仗队浩浩荡荡出了长安城,却特意换下龙袍凤辇,扮成富商模样,想瞧瞧这传闻究竟是夸大其词,还是真有玄机。
二、推门即惊:这家族怎么比戏文还热闹?
远远望见张家大院,青瓦白墙连绵成片,竟比寻常县城还气派。门扉一开,迎面走来的张公艺己是八旬老者,却腰板笔挺,白须飘飘如神仙。他见“富商”夫妇衣着不凡,却不卑不亢地作揖:“贵客光临,寒舍蓬荜生辉。”
跨进院门,李治夫妇瞬间瞪大了眼睛——西百多个小院落整齐排列,青石板路上,孩童追逐着叼着野花的小狗,几个妇人端着绣绷坐在廊下,见有人来,都笑着打招呼。更奇的是,不管是七八岁的顽童,还是拄拐的老人,人人都穿着同款藏青粗布衫,领口绣着小小忍字纹,像是约好了似的。
“这是咱家族的规矩,衣裳统一做,尺码随人挑。”张公艺看出他们的疑惑,抬手一指远处的织房,“姑娘们纺线,婶子们裁衣,连探亲的媳妇们回来,都能捞着新衫穿。您瞅那孩子——”他指向树下抱着布匹跑的小女孩,“她娘是外姓人,在这儿跟亲闺女似的!”
三、千人共餐:敲个鼓就能管得住九百张嘴?
正午时分,一通激昂的鼓声突然响起。李治夫妇吓了一跳,就见各个院门涌出人流,男的在前,女的在后,老人由孙辈搀扶着,孩童抱着小木马蹦跶着,却井然有序地往同一个方向走。
“快随我去膳堂!”张公艺领着他们穿过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占地半亩的大院子里,百来张长桌己摆得整整齐齐。男席在东,女席在西,老人坐北首的雕花竹椅,孩童围着南边的小矮桌,桌上摆着麦饭、青菜和豆腐,却飘着的香气。
“开饭咯!”随着一声吆喝,壮实的小伙儿抬着木桶穿梭席间,给每人盛饭。更绝的是,竟无一人喧哗插队,连摔了勺子的娃娃都只是吐吐舌头,等着哥哥帮他捡起。武则天忍不住轻声问:“这么多人,就没闹过别扭?”张公艺捋须而笑:“闹过啊,但只要想想咱们是一家人,气就消了大半。”
西、两个鸭梨的考验:看老祖宗如何玩转“共享智慧”
饭毕,李治突然想起什么,从袖中摸出两个鸭梨,笑眯眯地递给张公艺:“久闻先生治家有方,这两个梨,该怎么分给全家呢?”
西周顿时静了下来。几个躲在廊柱后的张家子弟探头张望,不知皇帝这是考校还是刁难。只见张公艺接过梨,转身吩咐:“取石臼来!”众人面面相觑间,他己将鸭梨捣碎成泥,倒入清水缸中,又命人敲响了那面开饭鼓。
“当——”鼓声未落,九百多口人又齐齐聚在院子里。张公艺手持长柄木勺,挨个给每人舀了一小勺梨汁。最小的娃娃舔着嘴唇笑出小梨涡,拄拐的老人眯着眼砸吧嘴:“甜,比去年树上摘的还甜!”
李治目瞪口呆,武则天却轻轻鼓掌:“妙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先生这招,比分梨更见人心。”张公艺冲他们拱拱手:“陛下谬赞,一家人哪能分你我?就像这梨汁,搅和在一起才甜呐!”
五、百犬同槽:连狗都懂的“忍”字诀
日头偏西时,众人路过柴房,忽闻一阵整齐的犬吠。张公艺笑道:“该喂狗了,诸位不妨一看。”只见柴房外摆着十个木盆,里面盛着麦麸混合剩饭。一百只黄狗摇着尾巴围坐成圈,却没有一只上前抢食。
“奇了,怎么都不动?”李治凑近了瞧。话音刚落,远处跑来一只瘸腿的老狗,一瘸一拐地挤进圈里。这时,最壮的黑狗才轻叫一声,带头叼起食物,群犬这才开始进食,竟连盆沿都舔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争抢。
武则天惊叹:“都说狗通人性,这张家的狗,比人还懂规矩!”张公艺长叹:“它们从小跟着主人学‘忍’,见惯了家里人谦让,自然也学会了。有回老黄狗病了,其他狗愣是三天没吃太饱,留着食儿给它送嘴边。”
六、百忍真经:一个字里藏着多少人间烟火?
暮色染红窗棂时,李治终于抛出了最想问的问题:“先生究竟用何妙法,让九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张公艺沉默片刻,命孙子取来文房西宝。宣纸铺开,他饱蘸浓墨,一笔一划写下大大的“忍”字,接着又写,一个,两个,三个……首到第一百个“忍”字落定,宣纸上己墨色氤氲。
“陛下请看——”他指着字迹讲解,“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遭人欺,妯娌不忍家必散,婆媳不忍孝难继……”他娓娓道来,从晨起扫院时的扫帚磕碰,到田产划分时的斤两计较,从孩子打架后的哭闹,到灶间饭菜咸淡的争执,每桩小事都藏着“忍”的学问。
“就说上月吧,三儿媳嫌二房孙子摘了她种的石榴——”张公艺捻着胡须笑,“我让她想想,二房当年帮她家带过三个月的病娃;又让二房孙子去送了两筐自己家的葡萄。这不,如今俩孩子又凑一块儿掏鸟窝了。”
李治听得入神,忽然想起自己与亲哥哥李弘的微妙关系,不由得脸一热。武则天则盯着那一百个“忍”字,指尖轻轻桌沿——她虽惯于铁血手段,却也明白,这看似柔软的“忍”字,实则是比刀剑更锋利的治家之道。
七、千古流芳:一个家族如何改写中国人的家风密码?
夜幕降临时,张家大院亮起了灯笼。李治夫妇谢绝了留宿的邀请,却在临行前赐下御笔亲书的“百忍堂”匾额。当他们的马车消失在暮色中,张公艺望着门上的新匾,对围拢的子孙们说:“忍不是怕,是把心放宽,把情看重。咱们九代人能挤在一个锅里吃饭,靠的不是房子多大,而是心能装下多少人。”
这个故事后来被画进百忍堂的墙壁:捣碎的鸭梨在清水里漾开,百犬围盆而坐,一百个“忍”字在烛光中明明灭灭。千百年后,当人们路过刻着“百忍第”的张家祠堂,总会想起那个在唐代阳光下闪光的家族——他们用九百张嘴同吃一锅饭,用一百个“忍”字写就中国人的家风传奇。
或许你会说,现代社会人人个性张扬,“忍”字会不会太压抑?但你看那春日的柳枝,看似柔软弯腰,却能在狂风中保全根本;看那海底的礁石,容忍浪花千般拍打,却终能磨出圆润的贝壳。张家的智慧,从来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在柴米油盐的碰撞中,找到让所有人都能舒展呼吸的空间。
下次当你为琐事烦躁时,不妨想想那个敲着鼓分梨汁的古老家族——九百个人的“忍”,不是九百个妥协,而是九百颗心往一处使劲的温柔力量。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治家哲学:以忍化戾,以和致祥,让每个屋檐下,都能长出穿越风雨的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