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敌袭

这样一来,他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就和獾子刨窝的痕迹极为相似,就算敌军斥候仔细查看,也很难察觉这是军队行军的踪迹。

出发前,所有可能发出声响的装备都做了特殊处理。

铜勺缠上了麻布,铁锅下面垫上了狼皮,这样在行军过程中,即使有轻微的碰撞,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静默,不被敌军发现。

同时,各种伪装措施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士兵们用炭灰仔细涂抹枪尖,原本锃亮的枪尖瞬间变得黯淡无光,消除了可能产生的反光,避免暴露目标。

鞑子毡毯被改制成了雪地斗篷,不仅保暖,还能更好地融入雪地环境。

斗篷边缘特意固定上了松枝,随着士兵们的行动,松枝与雪地摩擦,会发出类似自然环境中的声响,进一步迷惑敌军。

缴获的海西弯刀也派上了用场,刀刃上涂抹了马血。

这可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制造内讧假象,以便在关键时刻迷惑敌军,为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信号系统方面,大家也做了明确的规定。鸣镝箭以“两长一短”作为合围信号,一旦发出这个信号,就意味着各部队要迅速合围,对敌军形成包围之势。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就点燃浸油麻绳作为烽火示警,让全体将士都能及时得知危险来临。

在断崖处,早己预埋好了火药引信,并且用渔夫结红绳作为标记,安排了三名亲兵专门手持火折子看守,确保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引爆火药,截断敌军退路。

天色未明,浓重的晨雾如同一层厚厚的帷幕,将黑水河谷笼罩其中。

贾柯带领着士兵们,在这寂静的雪地里展开了精心的战前准备。

士兵们正忙着用鞑子毡毯改制雪地斗篷。他们手法娴熟,将毡毯裁剪成合适的大小,然后在边缘仔细地固定上松枝。

一名年轻的士兵忍不住嘟囔:“这松枝固定起来还真费事儿,不过真能像将军说的那样,模拟出獾子刨窝声?”

旁边的老兵白了他一眼,说道:“将军的话还能有假?之前就用这法子成功过,你小子照做就是。”

很快,斗篷改制完成。

士兵们披上斗篷,在雪地里稍微移动,松枝与雪地摩擦,果然发出类似獾子刨窝的声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其他士兵也在对武器装备进行伪装。

他们用炭灰仔细地涂抹枪尖,一位士兵边涂边说:“这炭灰一抹,枪尖就不反光了,敌人可就难发现咱们咯。”

涂完枪尖,大家又在靴底绑上枯草防滑套。

这么一来,他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就如同兽类的痕迹,仿佛是自然行走留下的,而不是军队行军的印记。

在做好这些伪装后,队伍按照精心安排的阵型开始分工行动。

前锋的士兵们走在最前面,他们手持枪杆,轻轻触碰雪面,仔细探测是否有陷阱。

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枪杆与雪面接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一名前锋士兵轻声说:“大家都小心点,这雪下面说不定就藏着敌人的陷阱。”

突然,一名前锋发现了渔夫结标记,立刻低声示警:“有标记!”后面的士兵们立刻警惕起来。

中队的士兵们倒持盾牌,紧紧跟在前锋后面。

他们时刻关注着周围的动静,准备随时格挡可能射来的流矢。

同时,他们的背上还背负着备用火药包,一旦前锋需要布置陷阱,就能及时支援。

中队的什长叮嘱道:“都注意着点,流矢可不长眼,盾牌一定要举稳了。要是前锋那边需要火药包,动作麻溜点。”

后队的士兵们箭囊里装满了白翎箭,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专注地寻找着敌军骑兵的身影,准备专射马腿。

为了更好地监听敌军马蹄震动,他们还采用了空箭囊贴地监听法。

一名后队士兵将空箭囊贴在雪地上,耳朵凑近,仔细倾听着地下传来的动静。

他小声说:“这法子还真灵,稍微有点动静就能听到。”

另一名后队士兵回应道:“那可不,这都是将军教的,咱们就等着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

队伍在雪雾中悄然前行,斥候王熊一首保持着高度警惕。突然,他伏地仔细倾听,片刻后,迅速起身,低声向贾柯报告:“将军,东北三里发现渔夫结标记,而且那边升起了三股炊烟,应该能确认敌军分兵了。”

贾柯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道:“看来敌军果然有动作,咱们按计划行事。”

随即,前锋部队立刻改持海西弯刀,装出一副慌乱的样子,刀刃上的马血看起来触目惊心,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内讧。他们一边假装溃逃,一边朝着敌军方向跑去,试图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中队的士兵们则迅速行动起来,将火药包小心翼翼地塞入敌尸腹腔,制作成移动的爆炸陷阱。他们手法熟练,每一个动作都干脆利落。

“都准备好了吗?”一名什长低声问道。

“准备好了,就等敌军上钩了。”士兵们轻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