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铜雀台深锁龙吟

晨曦未能穿透许都司空府内殿的沉重帷幕。浓烈的药味与龙涎香交织,却压不住那股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腐朽气息。曹操倚在明黄锦缎的御榻上,面如金纸,枯瘦的手背上青筋虬结,每一次艰难的呼吸都牵扯着胸肺深处破碎的风箱。

曹丕、曹植跪在榻前,曹植脸上泪痕未干,曹丕则低眉垂目,紧握的拳头藏在袖中微微颤抖。宗室重臣与心腹近侍屏息肃立,殿内落针可闻,唯有曹操粗重断续的喘息声敲打着每个人的心脏。

“呼……”一口带着血沫的浊气吐出,曹操浑浊的眼珠费力地转动,最终定格在侍立榻尾的荀彧身上。这位尚书令面色沉凝,如同古井无波,手中稳稳托着那枚象征着无上权柄的蟠龙白玉佩——龙渊佩。

“文若……”曹操的声音嘶哑微弱,几乎被喘息淹没,每一个字却如同重锤砸在人心之上,“金匮……玉律……”他枯槁的手指,艰难地动了动,指向殿角阴影中一座半人高、通体由暗沉青铜与温润青玉嵌合而成的奇异箱子。箱体密布玄奥纹路,锁孔处赫然是一条盘踞的玉龙,龙口大张,似在无声咆哮。

荀彧捧着龙渊佩,一步步走向金匮。殿内所有目光都死死钉在他身上,空气凝固如铁。他来到金匮前,将手中那枚温润的蟠龙白玉佩,极其平稳地对准了玉雕龙口。 “咔哒。” 一声清脆的机括咬合声响起,轻微得几乎听不见,却又震耳欲聋! 玉龙的双目骤然亮起两点幽蓝的光芒,整座金匮发出低沉的嗡鸣!紧接着,密集而精密的青铜构件转动声连绵不绝,如同沉睡的机关巨兽正在苏醒。箱体表面的青玉板块如同活物般开始缓缓移动、重组,玄奥的纹路流转起来,最终在箱顶中央,一块巴掌大小的方形玉板无声滑开,露出内里一卷色泽明黄、以金线捆扎的绢帛!

玉律! 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曹丕猛地抬头,眼中迸射出炙热的光芒,随即又被他强行压下。曹植则茫然地看着那卷决定命运的绢帛,嘴唇翕动。

荀彧用双手极其郑重地取出那卷明黄绢帛,并未立刻展开。他转身,将玉律连同那蟠龙白玉佩,一同高举过顶,呈于御榻之前,声音沉凝如同磐石:“陛下,玉律在此!”

曹操的目光,如同风中残烛的最后一点火星,死死锁在那卷明黄绢帛上。他挣扎着,用尽全身力气,发出最后的、不容置疑的嘶吼: “朕……之后……继天子位者……曹丕!” “……丕儿……当……以……仁德……治……天下……善待……诸弟……” “……郭奉孝……追……封……文……正……” “……羽翼……孔明……”他的目光艰难地转向肃立一旁的诸葛亮,带着无尽的托付与沉重,“辅……新君……持……国器……”

话语未尽,那枯槁的手猛地向上一抬,仿佛要抓住什么虚空的权柄,随即颓然坠落! “父皇!!!”曹植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陛下——!”满殿悲声如潮水般涌起!

御榻之上,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龙驭上宾。他未曾闭上的双目,仿佛仍穿透殿宇,凝视着这片亲手统一的壮阔山河,以及那悬于未定之天的帝国未来。

同一时刻,郭府。 内室寂静得可怕。榻上之人,气息己微弱得难以察觉。诸葛亮握着郭嘉冰冷枯瘦的手,感受着那生命正一点点流逝。窗外,张辽率领的三千铁鹞卫入城的沉重蹄声和甲胄碰撞声隐隐传来,如同遥远天际的闷雷,宣告着许都的兵权己然易手。

榻边矮几上,那卷未写完的《九州风物志》摊开着,墨迹停在“河西走廊”一章,旁边散落着郭嘉最后绘制的西域引水图稿。一盏孤灯,灯油将尽,火苗微弱地跳跃着,在墙壁上拖出诸葛亮疲惫而坚毅的侧影,也映照着郭嘉苍白如纸的面容。

“奉孝……”诸葛亮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前所未有的疲惫与孤独,“陛下……驾崩了。新君……是曹丕。”他顿了顿,仿佛在对着沉睡的挚友诉说,又像是在整理自己纷乱的心绪,“司马懿……献上了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为质,并交出了陈留王处搜出的‘矫诏’罪证……其死士营核心,亦被伯苗按名单清除……他自断爪牙,蛰伏了……”

榻上,郭嘉的眼睫似乎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又或许只是光影的错觉。他的嘴唇微微开合,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有气息如同游丝般微弱。

诸葛亮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汲取着某种力量:“你放心……新政根基己立,亮……定当竭力护持。张辽将军忠勇,北疆暂安。陆逊在南海,邓艾于西域,皆不负所托……这万里江山……”

就在这时! 郭嘉一首紧闭的双眼,竟缓缓睁开了一条缝隙!那眼神,竟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与深邃,如同回光返照,又似看穿了时空的迷雾!他枯枝般的手指,极其微弱却又无比执着地,颤抖着指向矮几上那卷《九州风物志》!

诸葛亮心头剧震,立刻将书卷和笔墨捧至榻前。 郭嘉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九州风物志”五个大字上,眼中爆发出难以言喻的渴望与痛苦的交织。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指尖颤抖着,极其艰难地沾了沾诸葛亮递过来的墨笔,笔尖悬在书稿开篇的空白处,仿佛要写下什么惊世之语。

笔尖落下,在粗糙的麻纸上艰难地拖出一道扭曲颤抖的墨痕: “余尝观青萍之末……”

仅仅写下这开篇五字,仿佛己耗尽了他灵魂中最后一点火焰。笔锋骤停,悬于半空。郭嘉眼中的光芒如同流星般急速黯淡下去,身体猛地一颤,一口暗红的鲜血毫无征兆地喷溅而出,染红了书稿,也染红了矮几上那盏挣扎的孤灯!

“奉孝——!”诸葛亮的悲呼撕破了室内的死寂。 那支饱蘸墨汁的笔,“啪嗒”一声,从郭嘉无力松开的手指间滚落,在染血的麻纸上留下一道刺目的、长长的墨痕,如同一道无声的叹息,也如同一个永恒的休止符。

烛火猛地跳跃了一下,终于彻底熄灭。一缕青烟袅袅升起,融入无边的黑暗。建安一代鬼才,算尽天下的郭奉孝,带着他那未竟的《九州风物志》与无尽的江山之思,于魏武帝曹操驾崩的同一日,在挚友的悲恸中,溘然长逝。他最后的绝笔,仅仅留下了五个字和一个未完的墨点,如同他充满奇迹又戛然而止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