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星-Ⅱ行星的地下空洞内,“星尘聚落”的灯光如同被囚禁的星河,在冰冷的岩壁间流淌。文志峰站在新建的中央控制塔顶层,俯瞰着这片忙碌的钢铁丛林。全息投影在他面前展开,呈现出暗星-Ⅱ行星内部结构的三维模型,无数光点标记着己勘探的区域和规划中的扩建节点。
“长官,‘深渊之瞳’钻探队报告,在地下三千七百公里处发现了新的能量水晶矿脉,初步探测储量是现有主矿脉的百分之八十。”通讯官的声音从耳边的植入式耳机传来。
文志峰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很好,通知地质部和工程兵部,优先规划该区域的支撑结构和开采通道。能量水晶是我们的命脉,必须确保稳定供应。”
自上古文明的水晶密语被破解以来,地球联邦对能量水晶的理解迈入了新的阶段。这种蕴含着奇异能量的矿物,不仅解决了聚落的能源危机,更成为了推动科技飞跃的钥匙。但随着“猥琐发育”战略的深入,现有的星尘聚落规模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工业需求。扩建,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根据最新的地质扫描,”首席工程师李昂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文志峰身边,他指着模型中一片广袤的灰色区域,“这里,‘星尘平原’,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地下空洞,首径超过五百公里,岩层结构稳定,具备建设超大型综合聚居区的潜力。但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引发地层塌陷的前提下,完成内部的支撑和生态循环系统构建。”
文志峰看着模型,手指在虚空中划过,调出相关的数据:“上古文明的遗迹中,有没有类似结构的建造记录?”
“有,”李昂眼中一亮,调出几幅古老的符文图案,“在‘暗星-Ⅰ’行星发现的部分残片中,记载了他们使用‘能量水晶锚定’技术,通过在关键节点植入高纯度水晶,利用其能量场稳定大范围空间结构。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原理,结合我们的重力场发生器技术,构建一个立体的支撑网络。”
这个设想大胆而新颖。传统的地下建筑依赖厚重的合金支架和混凝土,但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内,这种方式既低效又耗材。而能量水晶锚定技术,若能成功应用,将彻底改变地下城市的建造模式。
“立刻组建专项小组,”文志峰当机立断,“集合所有材料学、能量学和结构工程的专家,务必在一个月内拿出可行性方案。另外,通知‘龙骧号’航母群,要求他们加快资源输送频率,特别是稀有金属和特种陶瓷,我们的扩建需要海量物资。”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整个星尘聚落如同被注入了兴奋剂的机械生命体,运转得更加高速。采矿机器人深入岩层,将一块块闪烁着七彩光芒的能量水晶运送出来;锻造车间内,巨型熔炉喷吐着烈焰,将来自太阳系的金属矿石锤炼成建筑所需的型材;工程兵部队则驾驶着特制的掘进机甲,在预定区域开辟先导通道。
文志峰的目光投向观景窗外,地表那片能量水晶矿脉在行星微弱的恒星辐射下,散发出梦幻般的光晕。他知道,扩建不仅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地球文明在宇宙中扎根深度的延伸。每多一寸可控的空间,就意味着多一分面对未知危机的底气。
然而,扩建并非一帆风顺。在掘进“星尘平原”先导通道时,工程队遭遇了罕见的“岩晶风暴”——地下深处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尖锐水晶群在挖掘震动下发生连锁坍塌。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数台昂贵的掘进机甲被毁,进度被迫停滞。
“原因找到了,”李昂带着疲惫的神色来到文志峰办公室,“是我们对该区域水晶矿脉的应力分布计算有误。那些看似普通的岩石层中,夹杂着大量微米级的水晶纤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应力传递网络,一点扰动就可能引发大面积垮塌。”
文志峰看着事故现场的录像,眉头紧锁:“传统的地质扫描无法检测到这种微观结构吗?”
“是的,”李昂摇头,“现有技术的分辨率不足以捕捉到这种尺度的分布。这需要我们开发新的探测手段。”
技术瓶颈再次出现。文志峰沉默片刻,走到巨大的星图前,上面标注着地球联邦目前掌握的所有技术树。“或许,我们需要从上古文明的技术中寻找灵感。”他喃喃自语,“他们能在这样的行星内部建造城市,必然有应对此类问题的方法。”
他下令成立“古技术破译特别小组”,由最顶尖的语言学家、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专门研究上古文明留下的技术残片。与此同时,工程部门也没有停滞,他们开始尝试用能量水晶制作微型探测装置,利用水晶对能量场的敏感性,来感知地下微观结构的应力变化。
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和挫折,但每一次失败都让科研人员离真相更近一步。文志峰则在聚落的各个关键部门之间奔波,协调资源,鼓舞士气。他深知,此刻的每一步艰难前行,都是为了未来能够昂首挺胸地走出暗星星系。
夜晚,当文志峰再次站在观景台上时,星尘聚落的灯光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在那片广阔的“星尘平原”地下,无数光点正在缓缓亮起,那是工程人员用临时照明标出的未来城市轮廓。一个更加宏伟的家园,正在暗星-Ⅱ的腹地,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