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被带到了朱元璋的帅帐。
他展开手中的黄绫文书,用一种尖细的、在宫中浸淫多年的嗓音,高声宣读起来。
那不是圣旨,而是一封,以内阁首辅名义,发出的公函。
公函的内容,冗长而繁琐,充满了文官们惯用的辞藻。但核心的意思,却很明确。
其一,确认了朱元璋的身份。南京方面,经过“审慎查验”,承认了他是“蒙尘北狩”的定王朱慈炯。
其二,通报了南京的政局。
国不可一日无君。
在太子与定王、永王“北狩未归”的情况下,经留都百官“合议”,己于五月十五日,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弘光。
福王,朱由崧。
朱元璋的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下。
他知道,历史,终究还是,按照它原有的轨迹,发生了。那个沉湎酒色、昏聩无能的胖子,还是坐上了那个他根本坐不稳的龙椅。
公函的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便是对朱元璋的“安排”。
文中,先是对朱元璋“颠沛流离,不堕宗室之志”大加褒奖,随即,又话锋一转,称“殿下年幼,不可再历兵戈之险”。
着,山东总兵刘良佐,即刻“护送”定王殿下,前往南京。但不得,再收拢兵马,扩充队伍。其麾下所谓的“光复军”,为“来历不明,成分混杂”,着,就地解散。
好一个,就地解散。
好一个,釜底抽薪。
宣读完毕,信使将公函,恭恭敬敬地,呈了上来。
帅帐内,一片死寂。
周遇吉、张勇、铁弘等将领,脸色,都变得铁青。
“欺人太甚。”张勇第一个,忍不住怒骂出声,“我们跟着殿下,一路从京师血战出来,九死一生。他们倒好,坐在南京,嘴皮子一碰,就想把我们的兵权,给收了去?”
“这是过河拆桥。”铁弘的双锤,捏得咯吱作响,眼中,杀气毕露,“什么狗屁朝廷。我看,他们是怕了。怕殿下,回到南京,会威胁到那个福王的位置。”
周遇吉没有说话,但他的脸色,同样阴沉得可怕。
他看向朱元璋,等待着他的决断。
朱元璋接过那份公函,仔细地,看了一遍。
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但他的心中,早己是冷笑连连。
南京那帮人的嘴脸,和他预想的,一模一样。
甚至,比他想的,还要愚蠢,还要短视。
他们,根本不关心北方的战局,不关心建虏的威胁。他们关心的,只有南边那小朝廷里,可怜的权力和利益。
福王朱由崧,不过是个傀儡。
真正做决定的,是拥立他的那些人。
马士英,阮大铖……这些在崇祯朝,被东林党人打压排挤的阉党余孽,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拥立新君的“从龙之功臣”。
他们,急于排除异己,巩固权力。
而自己这个,从法理上,比福王,更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前朝皇子,自然,就成了他们眼中,最大的威胁。
所以,他们必须,在自己回到南京之前,先拔掉自己的爪牙。
这支一路血战、且敢于和清军主力硬撼的“光复军”,就是他们最忌惮的东西。
“殿下,我们,绝不能解散。”周遇吉终于开口了,声音,斩钉截铁,“这支军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旦没了兵权,我们到了南京,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没错。大不了,我们不去了。”张勇愤愤不平地说道,“我们就在山东,自己干。凭殿下的本事,未必不能,在这里,打出一片天下来。”
朱元璋抬起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
他缓缓地,将那份公函,凑到油灯的火焰上。
火苗,舔舐着黄绫,很快,便将其,烧成了一片灰烬。
“这封公函,本王,没有收到过。”他平静地说道。
众人,皆是一愣。
“南京,我们,要去。”朱元璋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去。”
“军队,我们,更不能散。”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无比坚定,“不仅不能散,还要,继续扩充。”
“殿下,这……”周遇吉有些担忧,“这岂不是,公然与南京朝廷,决裂?”
“决裂?”朱元璋冷笑一声,“周将军,你错了。”
“本王,是奉了‘先帝遗命’,南下归京。本王手中的这支军队,是为国除贼的义师。谁,敢解散他们,谁,就是大明的罪人,就是与天下忠义之士为敌。”
“他马士英,敢担这个罪名吗?”
“他不敢。”朱元璋的眼中,闪烁着洞察人心的光芒,“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名正言顺’。他越是想打压本王,就越要做出礼贤下士,善待宗室的姿态,来给天下人看。”
“所以,他不敢,明着来。”
“而我们,就要抓住这一点。把姿态,摆得比他更正。把大义,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要告诉天下人,我们,是去南京,尊奉新君,共赴国难的。而不是去,争权夺利的。”
“如此一来,他们,便没有任何理由,来对付我们。”
一番话,将这其中的政治博弈,分析得淋漓尽致。
周遇吉等人,听得是茅塞顿开。
他们这才明白,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这人心与权谋的较量。
“殿下圣明。”众人心悦诚服,齐声说道。
“传我命令。”朱元璋不再迟疑。
“全军,即刻开拔。目标,淮安。”
“另外,派人,去给刘良佐传个话。”朱元璋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就说,本王,感念他一路‘护送’之功。待到了南京,定当,在弘光陛下面前,为他,美言几句。”
他知道,像刘良佐这种小人,最是见风使舵。
只要让他觉得,自己,还有利用的价值。他,就不敢,轻易与自己翻脸。
队伍,浩浩荡荡地,再次踏上了南下的征程。
这一次,他们的身份,己经不再是“义军”。
而是,即将回归朝廷的,大明定王,和他的亲卫。
所有人都知道,此去南京,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比清军战场,更加凶险,更加诡秘的,权力旋涡。
但没有一个人,感到害怕。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有这位殿下在。
无论前路,是刀山还是火海。
他们,都能闯过去。
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