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枯井童谣

枯井本无水,却常年湿冷;

村童唱歌时若靠得太近,井底就会传来细细的笑声。

有人唱,有人听;

若你唱完了那首童谣,井下那个“孩子”,就会想爬上来。

清虚道人夜宿云岭村,此地依山傍林,地势幽深。村中心有一口老井,井口杂草丛生,早己废弃。唯独井旁一块石碑,上面歪斜刻着一首童谣:

“月亮弯弯照井台,

小娃躲在井里乖。

不哭不闹不出来,

等谁来把歌唱完。”

道人生性谨慎,见此异状,当即封以镇纸,但村中孩童却对那首童谣朗朗上口。

他问一村妇缘由,对方轻声说:

“是娃儿们自己唱的。听说以前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唱了能保平安。只是,有个事儿……每年,总有一个唱过这歌的孩子,会突然疯掉。”

疯掉?

清虚神色一紧,求见村中老者,询问此井之事。

老者叹道:“那井啊,早年是饮水井,干涸多年。可有一回闹旱灾,有户人家偷偷丢了个病娃下去……说是献给井神求雨。”

“从那之后,井就湿了,有水气,有冷风。村里娃儿唱的童谣,是那孩子死前哭着编的,听说他唱着唱着……就不哭了。”

道人闻言动容,当夜设坛守井,布下“静音阵”,聆听风声是否有异。

果然,夜深时分,风过井口,竟隐隐传出细细童音,一句接一句,正是那童谣:

“月亮弯弯照井台,

小娃躲在井里乖……”

唱到最后,声音忽然断掉,紧接着传来**“咯咯咯”**的低笑,如婴儿奶音,又似某种窒息者咽气前的抽搐。

清虚低头望井,黑水晃动,忽有一双白白的、小小的手,缓缓探出水面,抓住井沿。

清虚掐诀急喝:“孽魂不得近人间!”

却见井中窜起一股黑影,化为孩童模样,眼中漆黑,咧嘴大笑:“你……也会唱吗?”

他飞身后退,拔出定魂铃,甩手作响,铃声惊破夜静,周围犬吠西起。

那“孩子”却一点不怕,反而笑得更响,声音从一个,变成十几个、几十个。

井中光影翻腾,仿佛底下有无数婴儿沉睡,又齐声哼唱童谣,节奏不齐,宛如鬼谣。

清虚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怨魂,而是一种祭祀之下的聚魂阵。

他翻阅村中旧籍,证实在西十年前,该村大旱三年,村人私设“井祭”仪式,用童男童女投入井中换雨,井底埋下不下十具小尸骨。

这些魂魄,未曾超度,不甘沉眠,便借童谣召唤有缘者为替身。

只要有人将那童谣从头唱到尾,魂门便开,旧魂出,唱者入。

清虚立即设坛超度,焚香七日,用净水将枯井灌满,以“倒井咒”引阴水回归,再以“破咒铃”化歌声于空。

最后,念满西十九卷《度冤经》,再封童谣碑于井旁,并在上刻上禁语:

“歌不成曲,命莫入井;

孩儿不归,怨声不止。”

封咒完成时,井起一道白烟,一声清脆婴啼响彻夜空,随风散尽。

从此,村童再无人唱那首歌。

而那口井,终年干涸,连湿气也不再有。

清虚道人记:

童谣是传唱之物,传的是故事,也是因果。

有些歌,唱着是好玩,听着却能引魂。

若不知歌从何来,莫要轻易唱完。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句最后的词,

会不会是你为自己唱的“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