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结束,回到“揽月天阙”的爱巢,熟悉的气息和阳光画室让苏晓倍感安心。
行李箱还未完全整理好,两人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各自的事业新程中。
苏晓首要的任务是完成“星穹之息”取得巨大成功后相关的公共艺术研讨会。
她带着一身南法阳光的气息和更加开阔的艺术视野,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与工程师们讨论灯光程序的细节优化,参与面向市民的导览活动,分享创作理念。
她的从容自信和真诚分享,赢得了更多公众的喜爱和尊重。
林磊则一头扎进了“破晓艺术基金”的正式启动筹备。
蜜月时那个电话揭示的问题需要解决。
他召集核心团队(欧阳婧、杨助理、基金执行总监)开会。
会议室的气氛有些严肃。
“情况就是这样,”欧阳婧汇报,“我们首批收到近千份申请,评审团(苏晓任主席,成员包括陈老等三位专家)初筛后进入终评的有30位。
争议集中在一位叫周桐的年轻雕塑家身上。
他的作品极具实验性和批判性,评审团内部对其艺术价值评价很高,但分歧很大。
同时……”她顿了顿,“我们查到,他父亲是某位文化部门颇有影响力的领导。
有匿名信暗示,如果不让周桐入选,基金后续可能会在项目审批、场地支持等方面遇到‘阻力’。”
林磊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眼神锐利:“艺术价值是唯一标准。
评审团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容干涉。”
他看向基金执行总监,“匿名信来源查了吗?”
“正在查,很隐蔽,但指向性明显。”总监回答。
“不用理会。”林磊语气斩钉截铁,“通知评审团,尤其是苏晓,最终评审会议如期举行。
要求所有评委只依据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创造力和潜力进行独立打分和投票。
评审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确保透明。
至于所谓的‘阻力’……”林磊嘴角勾起一丝冷冽的弧度,“‘破晓基金’立足的是艺术本身和公众支持,不是靠讨好谁生存。
按章程办事,该是我们的,寸步不让;不该妥协的,一丝不苟。
我倒要看看,谁敢把手伸进来。”
他的态度给团队注入了强心剂。
欧阳婧立刻着手安排最终评审会事宜。
林磊知道,这将是基金成立后面临的第一场硬仗,也是检验其纯粹性和公信力的关键。
他必须为苏晓和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年轻人,守住这片净土。
另一边,苏晓在画室整理蜜月速写时,助理小杨给她发来了一个链接和一段留言:
【晓晓姐,快看!这个叫戴维(David)的新锐艺术家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很火!风格特别激进,装置和行为艺术为主,营销做得飞起!他的团队和粉丝最近老爱拿他跟你对比,说你风格“保守”、“被婚姻和资本驯化”、“失去了前卫锋芒”,还说你“破晓基金”是作秀!气死我了!】
链接指向戴维的一个访谈视频,标题极具挑衅性:【后浪来袭!戴维:苏晓的时代该落幕了!】
苏晓点开视频。
画面中的年轻人染着银发,穿着破洞牛仔,言辞犀利,充满了对传统艺术体系和所谓“功成名就前辈”的不屑。
他虽然没有首接点名,但字里行间都在影射苏晓,暗示她的成功是资本和主流审美包装的结果,她的艺术生命在获得官方认可和嫁入豪门后己经“死亡”。
看着视频里那张张扬跋扈的脸和充满攻击性的言论,苏晓没有像小杨那样愤怒,反而异常平静。
她关掉视频,走到画架前,看着自己那幅色彩浓烈、情感的《南法蜜语》,又看了看角落里堆放的、在圣保罗收集的带有强烈肌理感的古老石片和铁锈物件,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
保守?驯化?落幕?
苏晓的唇角勾起一抹极淡、却充满力量的弧度。
她拿起画笔,沾上浓重的铁锈红颜料,在调色板上用力地调和着。
看来,是时候用作品,给这位“后浪”好好上一课了。
艺术的战场,从来不在口水,而在画布之上。
一个新的、极具颠覆性的创作计划,在她脑海中迅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