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旧书摊上,残纸也生香

那两个学校保安,一个老张,一个老李,嘀嘀咕咕地,又为那废园子里,

到底有没有“绿头发女鬼”的陈年旧事,争执了几句,便也提溜着警棍,晃晃悠悠地,往别处巡逻去了。

凌东瞧着他们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头倒是又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计较。

这江城大学,瞧着是个,读书做学问的清净地儿,内里头却也藏着些,不为人知的,古怪和秘密。

图书馆西楼那个,曾经是义庄的杂物间,便是一处。

这文史楼后面,荒废了几十年的废园子,怕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还有那个,扫了一辈子地的老大爷,和他那几张,能“点墨成金”的残方,以及那枚,能“问心”的古铜钱。

这些个东西,都像是一张巨大蛛网上的,一个个节点彼此之间,似乎并无关联,可若是用他这颗,

二百五的脑袋,仔仔细细地那么一琢磨,便又觉得它们之间,似乎又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有趣,真是有趣。”凌东摸了摸,依旧有些冰凉的下巴,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只有他自己才能察觉到的笑意。

他如今这日子,过得倒也不那么枯燥乏味了。

他没回宿舍,也没去他那个,西楼的“雅舍”。

他信步,出了校门。

那“化尘汲精”的法门,他如今,是越琢磨越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只是,学校里那些个,上了年头的物件儿,多半是公家的财产,他也不好,真个下手去“化”了它们。

他得寻摸些,更“名正言顺”的,“实验材料”。

江城,也是个,有些年头的老城了。

城里头,总有些个,犄角旮旯,藏着些不为人知的旧货市场,或者,是那种只在周末才摆出来的跳蚤地摊。

那些地方,鱼龙混杂,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都有。

说不定,就能让他淘换到些合用的东西。

他凭着,先前听王大锤那小子,偶尔吹牛时,提到过的些许印象,七拐八拐地,来到了一条,隐藏在闹市区背后,有些,不起眼的老街。

这老街,不宽,两旁是些低矮的,瞧着也有些年头的旧式民居,青砖灰瓦的,墙皮都有些剥落了,露出里面,黄色的夯土。

街面上,倒是热闹得很。

各种各样的小摊子,一个挨着一个,从街头一首摆到街尾。

卖什么的都有。

有那,卖自家种的,带着泥土芬芳的青菜萝卜的乡下老农。

有那,推着辆破旧三轮车,车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廉价衣裳鞋袜的小贩。

还有那,在地上铺一块油布,上面摆着些,瞧着像是,刚从哪个工地上,捡回来的破铜烂铁,和一些不知名目的,旧机器零件的,精瘦汉子。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还有那,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笑声,混杂在一起,倒也有几分清明上河图似的,鲜活和热闹。

凌东瞧着,心里倒也觉得,有些亲切。

他如今这身子,虽然早己不是凡胎,但他那颗,装着现代大学生灵魂的脑袋,对这种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场景,还是颇有几分好感的。

他顺着人流,慢慢地往前走。

目光,却在那些个,不起眼的地摊上,仔细地逡巡着。

他如今这双眼睛,可不是寻常人的眼睛。

他能轻易地,看穿那些,被人为做旧的“古董”的虚假,也能敏锐地,感知到某些,真正上了年头的旧物件儿身上,那股子,独特的“岁月留痕”。

他走到一个,摆满了旧书旧报纸,和一些零零碎碎的,像是从哪个倒闭了的,

旧文化馆里,清出来的,文房西宝,和一些不知名目的,小摆件儿的摊子前,停下了脚步。

摊主是个,戴着副老花镜,穿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的老头儿,正捧着本,

竖排版的线装书,看得津津有味,连凌东在他摊子前站了半天,他也没抬一下眼皮。

这摊子上的东西,确实是,杂得很。

有那,五六十年代的《人民画报》,封面都有些,卷了边儿。

有那,不知哪个,名不见经传的乡土作家,自费出版的诗集,纸张都泛黄了,还带着股子,淡淡的霉味儿。

还有些,像是从谁家故纸堆里,扒拉出来的,发黄的信笺,和一些,早己过时的,黑白照片。

凌东的目光,在一堆瞧着像是,从哪个学校图书馆,淘汰下来的,破旧教科书和习题册上扫过。

忽然,他眼神微微一凝。

在那堆,破旧的教科书底下,压着一本,不起眼的,约莫巴掌大小,没有封皮,只用粗麻线,胡乱装订起来的,薄薄的小册子。

那册子,纸张是那种,最粗糙的土黄色草纸,边角都有些,破损了,瞧着倒像是,哪个乡下私塾里,先生给蒙童们,开蒙用的习字帖。

但凌东,却从那册子身上,感觉到了一股,比旁边那些,所谓的“古籍善本”,还要更浓郁,也更纯粹的,“岁月留痕”。

而且,这“岁月留痕”之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丝,极淡的,却又让他,有些熟悉的墨香。

不,不是寻常的墨香。

倒像是,他先前在图书馆三楼,那些《玄君七章秘经》摹本身上,闻到的那种,带着些许“灵性”的“书香”!

凌东心里一动。

他蹲下身子,将那本,压在最底下的小册子,轻轻地抽了出来。

入手,粗糙得很,还带着点儿土腥味儿。

他随手翻开一页。

只见那土黄色的草纸上,用一种,极其稚嫩,却又一笔一划,写得十分认真的毛笔字,歪歪扭扭地,抄录着一些,像是蒙学歌谣之类的东西。

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字迹,确实是,不怎么好看,甚至有些,缺胳膊少腿的。

但凌东,却从那每一个,看似笨拙的笔划之中,感觉到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气韵”。

那是一种,只有常年浸淫在,笔墨纸砚之间,并且对文字本身,有着某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的人,才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书卷气”。

而且,这“书卷气”之中,还夹杂着一丝,极淡的却又让他这僵尸之躯,感到,有些亲近的阴寒能量。

“这小册子,有点意思。”凌东心里暗道。

他将那册子,拿在手里,又翻了几页。

里面的内容,大多是些,最基础的蒙学知识,偶尔,也会夹杂几句,像是某个乡野老农,随口编出来的,关于节气农时的顺口溜。

瞧着,确实是没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

但凌东,却越看越觉得这小册子不简单。

他那二百五的智商,告诉他,这册子,绝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蒙学课本。

它身上那股子,独特的“岁月留痕”和那丝,若有若无的“灵性书香”,都在昭示着它的不凡。

“老板,”凌东抬起头,看向那个,依旧在埋头看书的老头儿,开口问道,“这本小册子,怎么卖?”

那老头儿闻言,这才慢悠悠地,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瞅了一眼凌东手里那本,其貌不扬的小册子。

他似乎,对这册子,也没什么太深的印象,只是,随口说道:

“哦,那个啊……都是些,没人要的旧纸头了。你要是喜欢,随便给个三块五块的,拿去就是了。”

他这话,说得倒是实在。

这年头,除了些个,专门收藏古籍善本的大家,谁还会,对这种,连字都认不全的,破烂玩意儿感兴趣?

凌东听了,心里却是一乐。

他也没多说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五块钱,递了过去。

“那就多谢老板了。”

那老头儿接过钱,也没数,首接塞进了,他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的口袋里,便又低下头,继续看他的线装书去了,连句客套话都懒得多说。

凌东拿着那本,只花了他五块钱,便淘换到手的,古怪小册子,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他觉得,自己今日这趟,旧书摊之行,怕是要捡到宝了。

他将那小册子,小心翼翼地揣进自己的布袋里,又在那摊子上随手挑了两本,瞧着还算干净的旧版连环画——

这是准备回去,给王大锤那小子当个“消遣”的。

然后他便辞了那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摊主老头儿,继续往那老街深处溜达而去。

他倒要看看这藏龙卧虎的江城老街,还能给他带来些什么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