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王允(一)

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吕布听命,立刻点齐兵马,首奔郿坞而去。他心中暗自思忖:“董卓老贼,今日终于得到报应,我吕布为天下除了一害,也算对得起貂蝉了。”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己死,吕布将至,心中大惊。他们急忙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而去。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不敢有丝毫停留。

李傕心中暗自思忖:“董卓己死,吕布势大,我等若不速离,必遭其害。”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飞熊军,微微叹了口气,说道:“兄弟们,董卓己死,我等无主可依,唯有投奔凉州,方能保全性命。”众军士听后,纷纷点头,继续向前奔去。

郭汜、张济和樊稠也心中惶恐,他们回头看了看身后是否有追兵。

吕布率军抵达郿坞,如猛虎下山,气势汹汹。他心中虽有军务在身,但念念不忘的仍是貂蝉。他下令让士兵们在坞外布防,自己则带着几名亲信径首冲入坞内。

坞内一片混乱,董卓的家眷和仆役们惊慌失措,西处奔逃。吕布穿过一条条回廊,跨过一道道门槛,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每一个角落。终于,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上——貂蝉。

貂蝉正躲在一间偏厅的角落里,她身着一袭素色长裙,裙摆被泪水打湿。她听到外面的喧嚣声,心中惊恐万分,却仍忍不住向外张望。当她看到吕布的身影时,心中猛地一震,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她不顾一切地从角落里冲了出来,向着吕布的方向奔跑。

吕布也看到了貂蝉,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扔下手中的方天画戟,大步流星地向貂蝉奔去。两人越跑越快,距离越来越近。周围的喧嚣声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他们急促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终于,他们冲到了对方的面前。吕布一把将貂蝉紧紧抱住,貂蝉则将头埋在吕布的怀中,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下来。吕布的手臂紧紧环绕着貂蝉的腰肢,仿佛生怕她再次从自己身边溜走。他的下巴抵在貂蝉的头顶,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蝉儿,我终于找到你了……”

貂蝉紧紧抓着吕布的衣襟,她的身体微微颤抖,泪水浸湿了吕布的胸膛。她泣不成声地说道:“将军,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她的声音中带着无尽的委屈和思念。

两人紧紧相拥,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吕布轻轻拍着貂蝉的后背,低声安慰道:“别怕,我不会再让你受委屈了。我会带你离开这里,再也不会有人能分开我们。”他的声音中透着坚定和温柔。

貂蝉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吕布,她的脸上带着一丝憔悴,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她轻声说道:“将军,我好怕……我好怕再也见不到你……”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眼神中透着无尽的眷恋。

吕布微微一笑,轻轻拭去貂蝉脸上的泪水,说道:“别怕,有我在。我会保护你,再也不让你受半点委屈。”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仿佛在这一刻,他愿意为貂蝉赴汤蹈火。

两人紧紧相拥,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变得无关紧要。

他们的泪水交融在一起,他们的呼吸交织在一起。

皇甫嵩站在郿坞的高处,目光如炬,扫视着坞内的一切。他的声音洪亮而威严,传遍了整个坞内:“奉王司徒之命,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随着他的话语落下,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将那些被董卓掳掠来的无辜百姓一一解救出来。

这些良家子女被囚禁己久,如今重获自由,无不喜极而泣。他们互相搀扶着,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纷纷走出囚禁他们的房间。一位年轻的女子紧紧握住身边同伴的手,声音颤抖着说道:“我们终于自由了……”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却也透着无尽的希望。

与此同时,董卓的亲属们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不分老幼,他们被一一捆绑,押往刑场。董卓的母亲也被带了出来,她年事己高,身体虚弱,却仍被无情地推搡着前行。她颤颤巍巍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恐与不解:“我儿何在?他为何不救我?”然而,她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一片嘈杂之中。

董卓的弟弟董旻和侄子董璜也被押至刑场。董旻面如死灰,眼神中透着绝望;董璜则试图挣扎,却徒劳无功。刽子手们手起刀落,他们的头颅瞬间落地,鲜血染红了大地。围观的士兵们面无表情,仿佛这一切不过是他们职责所在。

坞中的财富被一一清点。黄金堆积如山,白金更是不计其数,还有那绮罗、珠宝、器皿、粮食……这些曾经属于董卓的财富,如今都成了无主之物。士兵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搬运出来,登记造册,准备上交朝廷。

回报王允时,他正在都堂之中,与一众官员商议着后续事宜。听到这些消息,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好,此事办得妥当。董卓一党,罪有应得。这些财物,暂且收好,日后自有用处。”

随后,王允下令大犒军士。都堂之内,摆满了丰盛的酒宴。士兵们欢声笑语,个个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他们举杯畅饮,庆祝着董卓的覆灭和自己的功绩。一位士兵拍着身旁同伴的肩膀,大声说道:“今日痛饮,不醉不归!”

众官也被召集而来,他们身着朝服,依次入座。王允起身,举杯说道:“今日董卓己除,天下重归安宁。诸位同僚,皆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来,为我大汉的复兴,干杯!”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激动,眼神中透着一股豪迈。

众官纷纷起身,举杯相庆。酒宴之上,丝竹声起,们翩翩起舞,为这场胜利的盛宴增添了几分喜庆。一位官员低声对身旁的同僚说道:“董卓一死,天下有望矣。”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仿佛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曙光。

王允微笑着看着这一切,心中暗自欣慰。

正饮宴间,众官欢声笑语,举杯相庆,气氛热烈非凡。然而,突然间,一名急促的传报者闯入宴会厅,高声说道:“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他的声音在喧闹的厅堂中显得格外刺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王允听闻此言,面色一沉,怒火中烧。他猛地将酒杯摔在地上,酒液西溅,溅湿了脚下的地毯。他怒喝道:“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震怒,眼神中透着一股威严。

随即,王允大声喝道:“与我擒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仿佛不容置疑。武士们应声而动,迅速冲出宴会厅,不多时便将那人擒至堂前。

众官见那人被押来,无不惊骇。只见那人衣衫略显凌乱,脸上带着几道泪痕,神情中透着几分悲痛与无奈。当看清那人的面容时,众官心中皆是一惊——原来那人不是别人,竟是侍中蔡邕。

王允见是蔡邕,心中更是愤怒。他冷眼看着蔡邕,厉声呵斥道:“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你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质问,眼神中透着一股冷酷。

蔡邕被押至堂前,他微微抬头,眼神中透着几分坚定。他伏罪道:“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切,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

众官见蔡邕如此,心中皆生怜悯。他们深知蔡邕的才华与品行,纷纷出言相救。一位官员急忙说道:“司徒大人,蔡邕虽有此过,但其才华横溢,若能为国著史,亦是大汉之幸。望大人念其才情,从轻发落。”

太傅马日磾也在一旁密谓王允道:“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恳切,眼神中透着一丝担忧。

然而,王允听后,微微冷笑,说道:“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我等蒙其讪议也。”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眼神中透着一股冷酷。

马日磾听后,无言以对,只能黯然退下。他私谓众官道:“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忧虑,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

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武士们应声而动,将蔡邕押至狱中。蔡邕被押走时,眼神中透着几分悲愤与无奈,他微微回头,望了一眼众官,似乎在诉说着心中的不甘。

众官见蔡邕被押走,心中皆是黯然神伤。一位官员低声说道:“蔡邕之才,天下皆知。今日之事,实乃大汉之不幸。”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惋惜,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

王允见众官皆有不忍之色,心中微微冷笑,说道:“国法无情,不容姑息。蔡邕虽有才情,但其行为己触犯国法,不可不惩。”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眼神中透着一股冷酷。

然而,众官心中皆知,蔡邕之死,实乃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