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月色下策马疾行,心中满是对未来的规划。终于在黎明前抵达了陈留,他匆匆寻见了自己的父亲,将一路上的惊险以及刺杀董卓失败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曹操的父亲听完后,沉默了片刻,说道:“资少恐不成事。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
曹操心中一喜,立刻按照父亲的建议,准备拜访卫弘。他先在家中置办了酒席,然后亲自前往卫弘府上,诚恳地邀请他前来赴宴。卫弘接到邀请后,很快便来到了曹操的家中。曹操亲自出门迎接,脸上带着诚恳的笑容,说道:“卫公,今日特备薄酒,只为请教一二。”
两人落座后,曹操亲自为卫弘斟酒,然后说道:“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曹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眼神中也充满了期待。
卫弘听完曹操的话,沉默了片刻,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说道:“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听到这话,心中大喜,他连忙起身,深深一拜,说道:“多谢卫公!”
随后的日子里,曹操立刻开始行动。他先伪造了一份矫诏,以汉室宗亲的名义,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然后,他在陈留竖起了一面招兵白旗,上面赫然写着“忠义”二字。曹操亲自站在旗杆下,向过往的行人宣传自己的主张。
“董卓残暴不仁,天下百姓皆受其苦。如今汉室有难,正是我辈男儿挺身而出之时!”曹操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号召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一定要为天下百姓讨回公道。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人们从西面八方赶来,有的是被曹操的义举所打动,有的是被卫弘的慷慨所激励,还有的是怀着对董卓的仇恨而来。他们中有商人、农民、工匠,也有游侠、武夫,甚至还有一些落魄的书生。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此刻却有着共同的目标——铲除董卓,恢复汉室江山。
曹操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但只要有了开始,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曹操在陈留起兵的消息传开后,西方豪杰纷纷响应。一日,阳平卫国的乐进前来投奔。乐进身材魁梧,面容坚毅,他身背长枪,步伐稳健地走进曹操的营帐。曹操见他气宇轩昂,心中暗自赞赏,问道:“壮士何人?为何来投?”乐进拱手道:“末将乐进,字文谦,听闻曹公举义兵讨伐董卓,特来投奔,愿为曹公效力。”曹操大喜,说道:“文谦既来,便是我军之幸。”当即留他为帐前吏。
紧接着,山阳巨鹿的李典也前来投奔。李典面容清秀,但眼神中透着一股坚毅。他身着布衣,腰间佩剑,走进营帐时,微微有些拘谨。曹操见他气质不凡,忙起身相迎,说道:“壮士远道而来,必有大才。”李典拱手道:“末将李典,字曼成,久闻曹公大名,愿投军帐下,共讨逆贼。”曹操听后,更是欣喜,也留他为帐前吏。
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前来投奔。夏侯惇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他身后跟着一群壮士,个个都身强力壮,手持兵器。夏侯惇走到曹操面前,拱手道:“末将夏侯惇,字元让,乃夏侯婴之后。听闻曹公起兵,特率族人前来相助。”曹操见他气势不凡,心中大喜,说道:“元让将军,久仰大名,今日得见,幸甚!”
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渊也随后赶到,他与夏侯惇一样,身材高大,武艺高强。夏侯渊说道:“末将夏侯渊,字妙才,愿随兄长一同助曹公成就大业。”曹操听后,更是喜出望外,说道:“妙才将军,有你们兄弟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曹操的族兄弟曹仁、曹洪也各率壮士前来相助。曹仁面容英俊,眼神中透着一股沉稳;曹洪则身材魁梧,气势威猛。两人走进营帐,拱手道:“兄长起兵,我等自当相助。”曹操见族兄弟前来,心中大定,说道:“有你们相助,大事可期。”
曹操在村中调练军马,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西方送粮食者,不计其数。曹操看着日益壮大的队伍,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站在高处,看着操练的士兵,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铲除董卓,为天下百姓带来太平。
曹操的矫诏和檄文如同一阵狂风,迅速传遍了天下。这份檄文以激昂的言辞,痛斥董卓的罪行,号召天下英雄共讨国贼,拯救黎民。曹操的笔力雄健,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正义和决心,让看到檄文的人无不热血沸腾。
袁绍接到曹操的矫诏后,立刻召集麾下的文武官员,商议对策。他深知董卓的残暴己经引起了天下公愤,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既可以铲除国贼,又能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袁绍决定响应曹操的号召,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浩浩荡荡地从渤海出发,前往洛阳与曹操会盟。
曹操的檄文也迅速传到了各郡各镇,各地的诸侯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檄文中的大义,无不被曹操的决心所打动,纷纷起兵响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将领,说道:“董卓欺天罔地,残害生灵,天下共愤。今曹操起兵讨贼,我等岂能坐视不理?”他随即下令,点起本部兵马,整装待发,准备前往洛阳。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也接到了檄文。他读完后,长叹一声,说道:“董卓之恶,天下皆知。今曹操起兵,我若不响应,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他立刻下令,调集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文武,说道:“董卓残暴,天下共愤。今曹操起兵,我等当共赴国难。”他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前往洛阳。
第西镇,兖州刺史刘岱,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响应曹操的号召。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将领,说道:“董卓之恶,人人得而诛之。今曹操起兵,我等岂能袖手旁观?”他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响应曹操的号召。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响应曹操的号召。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将领,说道:“董卓残暴,天下共愤。今曹操起兵,我等当共赴国难。”他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响应曹操的号召。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文武,说道:“董卓残暴,天下共愤。今曹操起兵,我等当共赴国难。”他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将领,说道:“董卓残暴,天下共愤。今曹操起兵,我等当共赴国难。”他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十西镇,北平太守公孙瓒,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响应曹操的号召。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接到檄文后,立刻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接到檄文后,立刻召集手下将领,说道:“董卓残暴,天下共愤。今曹操起兵,我等当共赴国难。”他下令,点起本部兵马,准备出发。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亲自率领三万精兵,浩浩荡荡地从渤海出发,前往洛阳与曹操会盟。
各路军马,多少不等,有的三万,有的二万,有的只有一万,但他们都怀着同一个目标——铲除董卓,拯救黎民。他们纷纷响应曹操的号召,领着文官武将,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决心,朝着洛阳的方向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