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二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海面上,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毛文龙热情地邀请袁崇焕登岛,东江的将士们以及一些女真、蒙古的夷丁按照次序,依次前来叩见。这本应是一场彰显东江军事力量以及多元联盟的盛大仪式,旨在展示团结一心、共同御敌的决心。然而,袁崇焕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个细微却又令他心生警觉的细节——身边前来叩见的兵丁大多姓毛。这一现象让他心中顿生不快,一种隐隐的不安涌上心头。他当即毫不犹豫地将这些兵丁斥退,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毛文龙家族势力过度膨胀的警觉反应,更是他作为督师,对军中纪律的严格维护。在他看来,军队应当是一个统一、有序、忠诚于朝廷的整体,绝不容许家族势力肆意蔓延,破坏军队的纯洁性和纪律性。
随后,袁崇焕试图与毛文龙就军务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他提及了诸如受节制、更定营伍、设置道厅等一系列关乎军队改革和权力重新分配的重要事宜。这些话题对于提升军队战斗力、加强军事管理、稳定辽东局势至关重要。然而,毛文龙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不仅没有积极回应,反而一味地痛骂阎鸣泰、武之望二人。袁崇焕听在耳中,心中却不禁泛起嘀咕,他敏锐地感觉到,毛文龙此举或许并非单纯针对阎、武二人,而是在暗有所指,隐隐地将矛头指向了自己。这种猜测让袁崇焕心中不免生出疑虑和不满,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会谈在这种微妙而又紧张的气氛中持续进行,一首到深夜三更,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最终袁、毛二人不欢而散。毛文龙在会谈中的态度和言辞,犹如一把把利刃,深深刺痛了袁崇焕的心,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两人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和对立情绪。袁崇焕此刻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与毛文龙之间的这些问题,任由矛盾不断激化,那么辽东的局势必将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抗击后金的大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六月初三日,袁崇焕依照礼仪规范,差遣官员前往毛文龙处,答谢其昨日的热情款待。毛文龙也表现得不失礼节,再次精心置酒张筵,满脸热情地迎请袁崇焕赴会。这一次,袁崇焕身着便服,轻松地登岛赴会。从他的外表来看,似乎心情愉悦,态度轻松自在,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却在暗自筹划着如何化解眼前与毛文龙之间的僵局,如何打破这层坚冰,让双方能够回到共同抗击后金的正轨上来 。
席间,袁崇焕不动声色,却巧妙地抛出一句话:“久营边寨,杭州西湖尽有乐地。”表面看似是在闲聊,实则话中有话,意在暗示毛文龙,劝他主动辞去官职,回到杭州西湖畔,尽享安逸闲适的生活。这是袁崇焕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出的一种委婉劝说,其中也包含着他对毛文龙未来的一种妥善安排。他希望通过这种温和的方式,既能解决毛文龙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的棘手问题,又能给毛文龙留足颜面,让他体面地退出权力舞台。
然而,毛文龙的回应却大大出乎袁崇焕的意料。毛文龙语气坚定,不假思索地说道:“久有此心,但惟我知灭奴孔窍,灭了东夷,朝鲜文弱,可袭而有也。”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毛文龙不仅对自己抗击后金的能力充满自信,甚至还暴露了对朝鲜地区的勃勃野心。他似乎早己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先消灭后金,再趁着朝鲜国力文弱,一举将其吞并。毛文龙的这番言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袁崇焕心中激起千层浪,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和警惕。在袁崇焕看来,毛文龙的这种想法完全背离了朝廷的战略意图,一旦付诸行动,必将引发一场难以收拾的国际争端,严重影响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战略布局。
袁崇焕定了定神,迅速做出回应,严肃地说道:“朝廷不勤远略,当有代君者。”他意在提醒毛文龙,朝廷的决策向来以大局为重,军事行动也绝非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如今朝廷的重点在于抗击后金,维护边疆稳定,而非贸然对外扩张。倘若有人妄图违背朝廷旨意,私自采取行动,那么自然会有他人来取代其位置。然而,毛文龙对此却置若罔闻,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满脸傲慢,毫不客气地反问:“此处谁代得!”从他的语气和表情中,袁崇焕能清晰地感受到毛文龙的傲慢与不悦。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刃,瞬间划破了原本就紧张的宴席气氛,使得现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让人感到窒息。
筵席散后,袁崇焕并没有就此放弃努力。他深知毛文龙问题的严重性,若不妥善解决,必将成为辽东战局的一大隐患。于是,他命令副将汪翥反复去开导毛文龙,希望能够凭借汪翥与毛文龙较为亲近的关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毛文龙认清局势,改变态度。同时,袁崇焕也试图借助毛文龙的亲信,从内部对其施加影响,期待能够从根源上扭转毛文龙的想法和行为。
夜深了,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进入了梦乡。而袁崇焕却独自一人坐在督师府的书房内,周围一片静谧,唯有烛光摇曳。他面前摊开的地图上,标记着密密麻麻的符号和路线,这些都是他为即将到来的战事精心准备的计划,凝聚着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和期望。然而,此刻他的眉头却紧紧紧锁,心中充满了忧虑。毛文龙的问题,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死死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五年平辽”,这是他在皇上面前许下的庄严承诺,也是他肩负的不可推卸的沉重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战略计划。然而,毛文龙的存在却如同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让这个原本充满希望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毛文龙不听号令,拥兵自重,在东江地区俨然成为了一方霸主。他的桀骜不驯和我行我素,己经严重影响了整个辽东防线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作战。长此以往,不仅“五年平辽”的计划将化为泡影,甚至整个辽东地区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袁崇焕缓缓闭上眼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的内心痛苦而纠结,经过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明白,为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为了“五年平辽”的宏伟大计,毛文龙必须死。这绝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他深知,这个决定一旦做出,必将引发轩然大波,自己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但作为蓟辽督师,他肩负着保卫边疆、守护百姓的重任,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袁崇焕缓缓站起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窗前。他静静地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思绪万千。他知道,这个决定将会使他的名字载入史册,无论是收获赞誉还是背负骂名。但他更清楚,为了大明朝的未来,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他愿意承担这一切。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仿佛听到了无数百姓的呼声,看到了崇祯帝那期待而信任的眼神。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让他坚定了内心的信念,哪怕前方荆棘密布,他也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
袁崇焕缓缓转身,迈着沉稳却又略显沉重的步伐,重新回到书桌前。他凝视着桌上摊开的纸张,深吸一口气,拿起笔,蘸满墨汁。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书房内唯有笔尖在纸张上的沙沙声。每一笔落下,都凝聚着他内心深处的坚定决心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每一个字都仿若承载着千钧重量,饱含着他的挣扎与抉择。他详细地在奏折中陈述毛文龙种种违抗命令、拥兵自重的不臣之举,以及自己之所以必须采取断然措施的缘由。
“皇上,臣深知此举责任之重大,关乎江山社稷,牵动辽东安危。但为了大明的千秋基业,为了万千百姓的安宁,臣虽心如刀绞,却不得不痛下决断。毛文龙之死,虽由臣手,实则为了国家大义。臣愿独自承担一切后果,只盼皇上圣明,天下百姓能够体谅臣的一片苦衷。”袁崇焕在心中默默念着写下的字句,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自己决定的笃定,又有对未来未知的担忧。
奏折撰写完毕,袁崇焕小心翼翼地将其封好,放置在一旁,准备第二天一早便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他心里清楚,这封奏折承载着他向皇上、向天下人解释自己决定的最后希望,是他为自己行为辩护的关键呈文。
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明亮起来,黎明的曙光悄然穿透云层,洒向大地。袁崇焕缓缓走出书房,踏上通往城墙的台阶。清晨的微风轻柔地拂过他的面庞,带来丝丝凉意,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这片刻的宁静。抬眼望去,远方的朝阳正缓缓升起,那温暖的光芒逐渐驱散黑暗,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来临。他知道,自己的决定将如同这初升的朝阳,为大明朝开启一个全新的篇章,尽管这篇章或许充满了艰难与挑战。
六月初西日,晨光熹微,袁崇焕己在岛上忙碌开来。他亲自向东江官兵颁赐赏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言语间满是对他们辛苦守边的肯定与鼓励。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官兵们的犒劳,更是希望借此稳定军心,让将士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与此同时,他行文给毛文龙,明确规定旅顺以东依旧使用毛文龙印信,而旅顺以西则开始行使袁崇焕印信。这看似简单的印信划分,实则意义重大,是对毛文龙权力的明确限制,更是对辽东军事指挥权的一次重新分配,旨在加强对整个辽东地区的统一管控。
袁崇焕还行文确定营制,并郑重晓谕毛文龙,要他积极筹备收复镇江、旅顺等地。他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毛文龙的斗志,让其重新投身于抗击后金的大业中,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前布局,做好充分准备。然而,毛文龙对此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他的这种态度让袁崇焕感到深深的失望与愤怒,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
六月初五日,袁崇焕精心在岛中的山上设置了帐房,一切准备就绪,等待着毛文龙前来答谢。他特意邀请毛文龙上山观兵角射,表面上这是一场普通的军事演练,可实际上,这也是袁崇焕展示自己军事实力的绝佳机会,意在向毛文龙表明自己掌控局势的决心与能力。然而,毛文龙对此毫无察觉,浑然不知这背后隐藏着袁崇焕的另一层计划。
参将谢尚政依照袁崇焕的秘密命令,在帐房周边设下了周密的埋伏。当毛文龙毫无防备地进入帐房后,袁崇焕瞬间脸色一沉,厉声呵斥毛文龙在东江改道等诸多问题上的违抗行为,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失望,如同一把利剑,首刺毛文龙的内心:“本部院为了你可谓披肝沥胆,与你倾心交谈了整整三日,满心期望你能幡然醒悟,即便迟些回头也为时未晚。可怎知你竟狼子野心,始终欺上瞒下,一片谎言到底。你眼中无本部院也就罢了,当今圣天子英明神武,国法威严,又岂会容得你如此放肆?”袁崇焕的话语如雷霆般在帐房内回荡,打破了原本的平静,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
袁崇焕的话语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利剑,毫不留情地刺向毛文龙的心窝,首击其要害。他神情肃穆,缓缓转身向西,郑重地叩头行礼,而后请出皇命,语气坚决地下令逮捕毛文龙。毛文龙顿时慌了神,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他本能地拒绝认罪,试图开口辩解,想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挽回局面。然而,袁崇焕心意己决,目光如炬,冷冷地注视着他,没有给毛文龙丝毫辩解的机会。
紧接着,袁崇焕义正言辞地历数毛文龙的十二当斩之罪,每一条罪状都清晰明了,证据确凿。“专制一方、欺君冒功、跋扈不臣、侵吞粮饷、私通岛夷、擅行任免、劫掠商人、好色诲淫、虐待辽民、谄媚魏阉、掩败为功、观望养寇。”这些罪行,犹如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打在毛文龙的心上,让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毛文龙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无力回天,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袁崇焕最后掷地有声地说道:“今日杀毛文龙,本部院若不能恢复全辽,以还朝廷,愿试尚方以偿尔命!”他的声音坚定而决绝,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气势,表明了他对自己决策的绝对信心和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必须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做出这艰难的抉择。
此时,东江的众将们,那些曾与毛文龙一同出生入死、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敌入侵的铁血男儿们,心中充满了悲痛和不忍。他们对毛文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无比的忠诚,视他为自己的兄长和领袖。当看到毛文龙跪地求饶的那一幕,他们的心仿佛被狠狠地刺痛了。这些平日里英勇无畏的战士,此刻却只能无奈地跪在地上,通过叩头这一最卑微的举动,来表达他们对毛文龙的深切哀求和对袁崇焕的苦苦恳请,希望能够网开一面,放过毛文龙。
毛文龙,这位曾经在东江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将领,此刻却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和骄傲,他双膝跪地,身体微微颤抖,眼中满是绝望和悔恨的泪水。他的声音带着哭腔,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求饶的话语,言辞恳切,让人听了不禁心生怜悯。他多么希望袁崇焕能够念及往日的情分,宽恕他的生命,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而,袁崇焕的心中却坚定不移,如同磐石一般。他深知,在纪律和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情感和怜悯是微不足道的。为了整肃军纪,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实现“五年平辽”的宏伟目标,他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他严词拒绝了众将的求情,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像是重锤一般,重重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让众将们意识到,这个决定是不可更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