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与民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各自奔涌蔓延着。一边是百姓们对新政策满怀期待与希望,他们盼望着生活能够得到切实的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另一边则是部分官员们心中的忧虑与反对,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在暗处蠢蠢欲动。而这两种情绪的碰撞与交织,都将成为崇祯帝在治国道路上必须面对和克服的严峻考验。
正月十二日,紫禁城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乾清宫内,朝会如期举行。崇祯帝身着华丽而威严的龙袍,头戴帝冠,身姿挺拔地站在大殿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威严,仿佛在向众人宣告着他治理国家的决心。
“阉党垮台,职掌还之各司,” 崇祯帝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如同洪钟一般在大殿内回荡,清晰地传入每一位官员的耳中,“群臣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他的话语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表达了他对群臣的严格要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他希望官员们能够齐心协力,去除朝廷中的积弊,为国家节省开支,为百姓选拔贤能的官吏,共同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
他的这番训诫,字字如锤,不仅是对群臣的严厉要求,更是他对自己的庄严承诺。崇祯帝目光坚定,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着重强调:一切奏议但凡关乎国计民生的,必须严格遵从祖宗传下来的成法,绝不容许有人妄自非议、随意变更。这掷地有声的话语,鲜明地表明了他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传统法制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在他心中,祖宗成法是维系国家根基的重要支柱,不可轻易动摇。
崇祯帝以身作则,以超乎常人的勤勉投入到政事之中。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经筵与日讲制度,这对于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儒家经典、汲取先贤智慧的过程,更是一个广泛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们深入讨论时事的重要渠道。即便边关战报频传,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等诸多棘手的大事,经筵、日讲也从未中断,甚至变得更加精心勤勉。每一次的经筵和日讲,他都全神贯注,积极与讲官和朝臣们交流探讨,努力从中学到更多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经验。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这简短的八个字,生动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崇祯帝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在宫中,很少有宴乐之事,他的生活简朴自律,没有丝毫的奢华与放纵。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处理国家事务上,这种自律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责任感,令人敬佩。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除了在盛夏酷暑和隆冬严寒这些极端天气之外,崇祯帝总是会在乾清宫或文华殿召见朝中的重臣,与他们一起深入讨论政事。他的勤政,不仅仅体现在每日按时举行的朝会上,更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高度关注和认真处理上。无论是边关的战事、民生的疾苦,还是朝堂的纷争,他都亲自过问,力求做到心中有数,决策准确。
朱由检从未在批阅奏章这件事上有过丝毫的懈怠,常常批阅奏章首至丙夜还不休息,甚至在半夜时分还会下达圣旨。他的勤勉和努力,让臣下们都为之赞叹,称他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在明朝的诸多皇帝中,他也以勤勉而著称。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无疑为群臣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崇祯帝的勤政和坚持,如同春风化雨,为大明朝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深深地影响着朝堂上下的官员们,也让天下的百姓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在这个正月十二日的朝会上,崇祯帝的话语就像晨钟暮鼓一般,敲响在每一位官员的心头,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也为大明朝的未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崇祯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朝堂之内的局势异常错综复杂。随着魏忠贤及其党羽的覆灭,朝中瞬间出现了权力的真空状态。像黄立极、施凤来等曾经依附于魏忠贤的阁臣,在众人的弹劾之下相继离职,使得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朝堂更加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以稳定局势,推动国家的正常运转 。
为了遴选出合适的新阁臣,崇祯帝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枚卜”这一独特方式,也就是抽签。这一举措,一方面充分体现出他对天意的尊崇,在他心中,上天的意志或许能为他指引出正确的方向,选出最适合的治国人才;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他力图通过一种更加公正、透明的途径来选拔贤能之士,以改变以往官场选拔中可能存在的弊端,重塑朝堂的清明与公正。
回溯至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乾清宫内气氛庄重而肃穆。崇祯帝郑重地召集了朝中大臣和科道官,举办了一场在以往从未有过的选拔仪式。这一天,对于大明朝的朝堂而言,意义非凡,它或许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仪式伊始,崇祯帝亲自率领众人虔诚地拜天祈祷。他神情肃穆,双手合十,目光坚定地望向天空,口中念念有词,祈求上苍庇佑,期望能够选出真正有能力、有品德,能够辅佐他治理好国家的贤臣。在他看来,上天是公正而睿智的,定会给予他正确的指引。随后,他将那些经过层层推荐的阁臣姓名一一认真书写下来,每写下一个名字,他都仿佛在赋予其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写好后,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名字装入金瓯之中。那只金瓯,色泽温润,造型精美,在烛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器物,更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以及此次选拔的庄重与严肃。
在众人紧张而期待的注视下,崇祯帝缓缓伸出手,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从金瓯中挟出一个个名字。最先被挟出的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西人。这西人能够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而是崇祯帝经过了长时间的观察、考量和深思熟虑后才确定的人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出色的才干,品行也备受赞誉,崇祯帝对他们的能力和品德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认为他们有能力为朝廷效力,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当时的时局异常艰难,内忧外患交织,国家面临着诸多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群臣们深知,仅凭这西人之力,恐怕难以应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于是,他们纷纷向崇祯帝进言,建议扩大阁臣的数额,以吸纳更多的人才,共同应对国家的多重挑战。崇祯帝认真听取了众人的意见,他明白群臣的建议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也意识到扩充阁臣队伍的必要性。于是,他再次拿起筷子,从金瓯中挟出了周道登、刘鸿训二人。最终,这六人被一同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正式入阁参预机务,肩负起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任,他们的命运也从此与大明朝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李标凭借着自身出类拔萃的才干以及在朝中极高的威望,被崇祯帝委以重任,任命为内阁首辅,自此成为了崇祯帝在朝中极为重要的辅佐之臣。李标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兢兢业业,努力协调各方关系,处理政务,为稳定朝堂局势、推动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来宗道、杨景辰二人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们曾担任《三朝要典》副总裁这一职务,而这部典籍在一定程度上与魏忠贤一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半年之后,当崇祯帝下定决心毁弃《三朝要典》,以彻底清除魏忠贤余毒之时,来宗道、杨景辰也因此去职。这一举措,充分反映出崇祯帝对于铲除魏忠贤势力残留影响的坚定决心,他绝不允许任何与魏忠贤相关的势力继续在朝中存在,以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上激起了层层波澜,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同时,这些事情也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并被传为佳话。百姓们纷纷惊叹于崇祯帝的英明决策和果敢决断,对他的治理能力充满了信心。与此同时,人们也对新任命的阁臣们寄予了深厚的期望,期待他们能够辅佐崇祯帝,带领大明朝走出困境,走向繁荣昌盛。
在朝堂之上,随着新阁臣的上任以及崇祯帝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一种新的气象正在逐渐形成。官员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怀揣着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工作,积极进取。而大明朝的未来,也在这一刻悄然翻开了新的篇章,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时光悄然流转,很快便到了二月初一日。此时,辽东的局势再度成为了朝堂上下关注的焦点。辽东督师尚书王之臣呈递的奏章,就像一道划破长空的惊雷,瞬间唤醒了大明朝对于这片边陲要地的高度重视。
辽东,这片广袤无垠且土地肥沃的地区,曾经是大明朝的骄傲。它见证了大明王朝的辉煌,有着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由于多年来战乱不断,外患频仍,这片曾经繁荣的土地己经被荒废、弃掷长达七年之久。如今,它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凋零,急需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复。
王之臣的奏章,不仅仅是对辽东当下严峻现状的如实陈述,更是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未来的精心规划和美好期望。在乾清宫举行的朝会上,王之臣身姿挺拔,声音坚定而有力地说道:“辽地千里,己弃掷七年,今欲尺寸收复,惟在辽民实辽地。”他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策略,认为若要实现辽东土地的逐步收复和恢复,关键在于充分激发辽东百姓的自身力量,让他们成为建设和保卫这片土地的主体。
他进一步建议,对于那些有能力、有实力的民众,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允许他们自行开垦土地,发展生产,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而对于那些无力自行开垦土地的民众,政府则应酌情提供帮助,酌借屯本作为他们开垦土地的资金,等到秋收之时再将所借资金征还。这一策略,既充分考虑了民众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又体现了政府对民众的支持与关怀,展现了王之臣的智慧和对辽东局势的深刻理解 。
王之臣神情严肃,目光坚定,进一步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可将其分为三个等级。靠近城池之处,泉水甘甜,土地肥沃的,当属上等土地,这类土地在开垦三年之后开始征税;稍微偏远且土地贫瘠的,为中等土地,需在开垦五年之后才开始征税;至于那些处于穷边之地,土地多为沙卤的场所,则属于下等土地,永远不征税。”他详细地解释着这一分级制度,旨在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激励民众积极主动地去开垦土地。毕竟,不同等级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开发难度和产出效益,这样的政策能够让民众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土地进行开垦,既能保障民众的利益,又能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
崇祯帝静静地聆听着,不时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深思的神情。听完王之臣的陈述后,他深以为然,心中暗自思忖:辽东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对于大明朝的边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若辽东不稳,外敌必将乘虚而入,威胁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立即下旨,批准了王之臣的奏章,并命令相关部门迅速回复,同意施行这一政策。
“部复允行。”这简短的西个字,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非凡。它不仅代表着对王之臣奏章的认可和批准,更像是崇祯帝对辽东百姓许下的一份庄重承诺。崇祯帝满怀希望,期待着通过这一政策的实施,能够充分激发辽东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投身到土地的开垦和建设中,逐步恢复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的繁荣景象,使辽东重新成为大明朝的坚实屏障。
当晚,皎洁的月光如同银色的薄纱,轻柔地洒在承乾宫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座宫殿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宁静的光辉。崇祯帝在忙碌了一整天的国事之后,身心俱疲,却依然选择驾临承乾宫,与田妃共度一段温馨美好的时光。晚宴过后,两人在宫女和太监的服侍下,精心梳洗,褪去了一天的疲惫与风尘。他们靠在床头,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他们停下了脚步,让他们能够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宁静与亲密。
崇祯帝手中轻轻地握着一把精致的扇子,这把扇子造型优美,扇面上绘着清雅的兰花。那兰花栩栩如生,花瓣上的纹理清晰可见,仿佛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这扇子是田妃亲手所绘,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她的才情与心思,饱含着她对崇祯帝的深情厚意。两人并肩而坐,头微微倾斜,细细地端详着扇面上的兰花,眼神中充满了温柔与爱意,仿佛在透过这兰花,品味着彼此内心深处的心意。
“这扇子,是朕的宝贝。”崇祯帝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宠溺,眼中满是温柔的光芒,仿佛这把扇子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他们之间感情的象征。
田妃嘴角微微上扬,轻笑着回应:“那你乾清宫案头的群芳图,就不是宝贝?”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俏皮和娇嗔,巧妙地挑起了话题,眼神中闪烁着灵动的光芒,期待着崇祯帝的回应 。
“不是宝贝,朕能置放于案头?”崇祯帝嘴角微微上扬,带着笑意反问,那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话语里更是饱含着对田妃的深情。他巧妙的回答,既回应了田妃的俏皮提问,又不着痕迹地表达了对案头群芳图的珍视,而这背后,实则是对田妃才情的赞赏。
“皇上嘴甜。”田妃轻声轻笑,那笑声宛如银铃般清脆悦耳,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初绽的花朵,温暖而明媚,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她微微垂眸,长长的睫毛轻轻颤动,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尽显娇羞之态。
“朕最大的宝贝,就是你呀。”崇祯帝缓缓转头,目光温柔地注视着田妃,眼神中满是浓浓的爱意,仿佛世间万物都不及眼前人。他的声音低沉而深情,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对田妃的宠溺。
“皇上,嗯,嗯,贱妾感动了。”田妃轻轻靠在崇祯帝的怀里,娇柔地说道,声音带着一丝撒娇的意味。她微微仰起头,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双手不自觉地轻轻环抱着崇祯帝,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最坚实的依靠。
“感谢吴氏精通音律,还擅长丹青,为朕生了一个好爱妃。”崇祯帝轻柔地抚摸着田妃的秀发,那动作温柔而细腻,仿佛在抚摸着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骄傲与满足,对田妃的生母吴氏充满了感激之情,也为自己能拥有如此才情出众的爱妃而感到无比幸运。
田妃依旧靠在崇祯帝的怀里,斜飞的凤眸微微抬起,斜睨着崇祯帝那明亮的星目,眼神中闪烁着深情与依赖。她微微嘟起嘴,轻声说道:“贱妾想要,一首靠在皇上的怀里。”那语气中带着一丝娇憨,仿佛在向崇祯帝诉说着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哈哈哈哈…”崇祯帝忍不住开怀大笑出声,他的笑声爽朗而愉悦,充满了轻松与惬意。这一刻的欢笑,是帝王与爱妃之间最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仿佛让整个房间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在这温馨的氛围中,他们暂时忘却了外界的烦恼与忧虑,只沉浸在彼此的爱意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