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说亲

第九十一章 说亲

楚亦行面容冷寒,走上前将孟锦梨护在身后。

他直视着县令,“本公子代替孟姑娘,应该更有用。”

县太爷身子一缩,他不知道楚亦行的真实身份,但看也能看出来,对方身份不一般。

不然钦差大人不会对他客客气气。

“楚公子说笑了。”县太爷想解释几句,给孟锦梨使了个眼色,又道:“我只是想着、想着给百姓们一个交代,做做样子,不会真的把孟姑娘怎么着。”

县太爷说话时候,一直观察着楚亦行的神色变化。

他心中也纳闷儿,楚公子这样的人怎么就护着一个乡村农妇了?

就因为这农妇的两个孩子认楚公子做师父?

县太爷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做做样子?”楚亦行不打算轻易放过,“陈大人你出来做样子,能让百姓更加信服。”

“这……”县太爷老脸一僵,心里怨恨上了孟锦梨。

都给她使眼色了,这个女人怎么那么没眼力劲儿,倒是说句话呀。

孟锦梨接收到对方的暗示,心里骂娘,想拉她当垫背,还想她帮忙说话?

“陈大人是父母官,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小老百姓不会反抗的。”

她轻飘飘一句话,县太爷差点儿厥过去。

这时候这么讲话,不是把他架起来烤吗?

“孟姑娘严重了,本官没有那意思,就是商量,只是商量而已。”

“如今粮食价格按照孟姑娘说的,全城上涨。百姓们怨声冲天,孟姑娘说的外地粮商又没有过来,本官也是着急而已。”

他话音儿未落,就听有衙役过来上报。

“老爷,老爷,有商船来了!”

“十艘商船!”

孟锦梨跟楚亦行几乎同时反应过来,纷纷朝着前方跑了两步。

终于来了!

距离成功又进一步。

县太爷愣怔瞬间,也跟着上前,“真来了?有救了?来粮食了?”

他激动的恨不得冲下水去迎接。

能来十艘就能来一百艘,他们县城有救了。

“大人,距离有些远,暂时不清楚是不是粮商。”

“一定是!”

这时候过来临东县的,除了粮商,别人应该不会过来。

毕竟他们这边闹灾,一般做生意的不会来触霉头。

“快快,准备迎接他们停靠。”县太爷下令,手下的衙役们立即忙碌起来。

其实也不用准备什么,码头这边老早就做好了部署。

衙役们都担心被骂,一个个才假装很忙活的跑来跑去。

孟锦梨趁着县太爷没关注自己的时候,看向楚亦行,“你怎么有空过来了?”

“想看看事情进展顺利不顺利,没想到你也在。”

楚亦行心里庆幸自己过来了,不然不知道孟锦梨要受多少委屈。

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瞧见这女人受苦他心里就不舒服。

“多谢你。”孟锦梨又道。

楚亦行抿唇,片刻才道:“你我不需要这么客气。”

他顿了顿,又道:“你立了功,必有嘉奖。”

孟锦梨要的就是这个,有些时候,虚名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尤为重要。

将来有官府罩着,不说别的,至少在临东县不会有谁能轻易欺负她。

“这次算我走运。”孟锦梨谦虚回应,“也多谢你……”

话没说完,想到刚刚楚亦行说的话,她又生生把感谢的话咽了回去。

两人相视而笑,齐齐看向越来越近的商船。

……

府衙。

孟锦梨刚刚从外面回来,就被陈夫人请到后院。

她正要行礼,陈夫人笑意盈盈扶住她的胳膊,“小锦,辛苦你了。”

“听说外地粮商已经赶来,咱们临东县马上就会有用不完的粮食。”

“小锦,你立了大功,咱们老爷一定会好好嘉奖你!”

孟锦梨知道这位夫人眼线很多,这点儿事儿不出门都能打听到。

她应声说是,但没邀功。

“是咱临东县的政策好,商人皆为利来,是陈大人治理有方。”

陈夫人的笑容更深,“哎呀呀,这张小嘴可真是能说会道,又讨喜。”

她轻轻拍了拍孟锦梨的手背,跟身边嬷嬷使了个眼色,房间里最后只剩下她跟孟锦梨两个人。

孟锦梨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

“夫人,您这是?”

“小锦啊,你今年还不满17,长得又这般俊俏,哪怕带着两个孩子,也不妨碍成婚。”

陈夫人没兜圈子,直接把心里所想的讲了出来。

“本夫人娘家有个侄子,年长你几岁,但是男人嘛,大几岁知道疼人。”

“他不介意你有两个孩子,手里有些小钱,能让你跟孩子衣食无忧。”

话已经说的这么明显,孟锦梨装傻绝对混不过去。

但她暂时不想成婚,就算是想,也不可能去同意一个见都没见过的人当丈夫。

“夫人,我其实不……”

“可以先见见面,聘礼的话,可以给二百两银子。”

陈夫人盯着孟锦梨看,并没有瞧见孟锦梨听闻银子时候的惊讶与欣喜。

她略带不悦,小小女子敢拒绝她牵线,还看不上二百两银子?

好大的志向!

“多谢夫人抬爱。”孟锦梨起身恭敬行礼,这次陈夫人没有扶她起来。

孟锦梨心里骂娘,面上还是礼貌道:“夫人,如今赈灾是当务之急,不适合儿女情长。”

陈夫人一愣,反应过来之后,又看孟锦梨顺眼许多。

“你是担心影响老爷?”

原来不是瞧不上她娘家侄子。

“起来说吧。”

孟锦梨重新坐好,心里对这位县太爷夫人也做了重新评价。

她骂了一句晦气,继续编理由,“夫人,我带着两个孩子过活,虽然辛苦,但也能勉强维持生计。”

“您侄子人中龙凤……”

陈夫人打断她的话,“小锦,我们家只看人品,不看门庭,你且放心,我娘家侄子是个懂分寸的。”

“他啊,今年二十,两年前就已经中了秀才,如若不是生病耽搁了,如今早就是举人了!”

说起娘家人,陈夫人眼睛都放光。

她专挑好的方便给孟锦梨介绍,却没讲,她娘家侄子前一个妻子因难产而亡,一尸两命。

孟锦梨过去,只是续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