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长街人如织(上)

三月街开市的那一天,铅灰色的乌云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按压着,低沉而厚重地笼罩在苍山的顶峰之上,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

平日里那巍峨挺拔、苍翠欲滴的山峦,此刻也被这层厚重的云层遮蔽得只剩下模糊不清的轮廓,宛如一幅被水汽蒸腾过的水墨画,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这种气息如此浓烈,仿佛预示着一场暴雨随时都有可能倾盆而下,将整个世界都淹没在无尽的雨幕之中,让人不禁感到一丝不安和焦虑。

这种压抑的氛围,正如同前几日那场沸沸扬扬的抄袭风波虽然己经暂时平息,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依旧在时芋的心头挥之不去,像一块厚重的阴霾般沉沉地压在她的心头,让她感到难以喘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尽管摊位暂时保住了,但她的内心依旧紧绷,深知白家染坊不会善罢甘休,这场风波的余波仍在暗中涌动,随时可能再次掀起波澜。她的心情如同这阴沉的天气一般,充满了不确定和担忧,无法真正放松下来。

那日在市场管理处,顾山远冷静地向工作人员展示了从设计草图到制作过程的完整影像资料,每一张草图上的修改痕迹、每段染布时的操作细节,都清晰地证明着 “风眠” 与 “云岫居” 文创的原创性。

同时,林间积极调动并充分利用自己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经过一番深入而细致的调查,最终成功锁定了匿名发送伪造设计稿的幕后黑手 —— 意想不到的是,这一系列恶意行为的始作俑者,竟然是白家染坊所雇佣的一支专门从事网络舆论操作的网络水军。

在铁一般确凿无疑的证据面前,原本看似言之凿凿的抄袭指控瞬间变得苍白无力,不攻自破。

然而,这一事件虽然澄清了事实,却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他们与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双方的冲突彻底激化,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

踏入三月街的那一刹那,迎面扑来的便是那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的人群。他们有的在热烈交谈,有的在高声叫卖,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嘈杂的喧哗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仿佛汇成了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这股独特的市井气息,浓郁而生动,扑面而来,瞬间将人包围,令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仿佛被这股热浪所吸引,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片繁华的市井画卷。

脚下的石板路在无数双脚的反复踩踏下,早己被磨砺得光亮如镜,表面平滑得几乎能反射出微弱的光线,显得格外古朴而坚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厚重。街道两侧的摊位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鳞次栉比,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从手工艺品到地方特产,应有尽有,无不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使他们流连忘返。

在这繁华的街市中,不远处有一家格外引人注目的小摊位,名为“青韵染坊”。这家摊位的木制招牌显得格外古朴典雅,上面用飘逸而灵动的书法字体书写着“青韵染坊”西个大字,字迹清晰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某种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文化底蕴,令人不禁多看几眼。

摊位前挂着几匹精心制作的扎染布料,这些布料在微风的轻柔吹拂下轻轻摆动,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展示它们的独特魅力和美丽风采。布料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浅绿和淡紫,色彩柔和而不张扬,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布料上面印染着精致的竹叶与藤蔓图案,每一片竹叶、每一根藤蔓都刻画得细腻入微,线条流畅,色彩层次分明,仿佛能感受到它们鲜活的生命力。这些图案与布料的色彩相得益彰,透出一股清新雅致的气息,令人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仿佛被这独特的艺术美感所深深吸引。

摊位前,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摊主正耐心地向游客讲解:“我们的染料都是从山间采摘的花草制成,颜色温和,对皮肤特别友好。”

再往前走,“彩云染坊” 的摊位上挂满了色彩艳丽的扎染服饰,大红色、明黄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格外夺目。

几位身着各色鲜艳民族服饰的年轻姑娘,亭亭玉立地站在热闹的摊位旁边,她们身姿轻盈,动作优雅地舞动着,仿佛翩翩起舞的蝴蝶。她们身上穿着的飘逸扎染长裙,随着每一个舞动的瞬间,裙摆轻轻飘扬,上面的独特图案也随之变幻,时而如盛开的花朵,时而如流动的溪水,美不胜收。

这动人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大家纷纷驻足观赏,拿出手机或相机,争相拍照留念,希望能捕捉到这美丽瞬间。摊位前顿时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与快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摊主是个爽朗的中年汉子,他洪亮的吆喝声回荡在街道上:“看一看啦!我们家的扎染衣服,穿上就是三月街最靓的仔!”

白家染坊的摊位即便隔着老远也格外醒目。深褐色的木质招牌在阳光与乌云的交替光影下,烫金的 “白家染坊” 西字苍劲有力,仿佛在彰显着老字号的威严。

道路两侧悬挂着的扎染布帘色彩斑斓、绚丽夺目,靛蓝色的深沉与明黄色的鲜亮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宛如天边流动云霞般美轮美奂的图案。这些布帘在微风的轻拂下,如同舞动的精灵,轻轻摇曳生姿,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过往的游客纷纷驻足观赏,并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声。

在摊位的前方,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正全神贯注地现场演示着扎染的传统技艺。他们手法娴熟,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这门手艺的深厚情感和精湛技艺。

在他们身旁,一个炭火炉子正“噼啪”作响,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照着他们专注的面庞。炉子上方蒸腾的热气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植物染料特有的清香气息,这种独特的香味与扎染布帘的色彩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古朴而迷人的氛围。

老师傅们手法娴熟,指尖翻飞间,棉线便将白布捆扎出精巧的图案,一旁围观的游客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人群中不时传出 “这手艺绝了”“真不愧是老字号” 的惊叹,赞叹声与周围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热闹非凡的市井景象。

时芋身着一袭由顾阿婆连夜精心赶制的白族传统服饰,那月白色的上衣上绣满了细密而精致的山茶花纹,即便在昏暗的天色映衬下,依然泛着柔和而温润的光泽。衣物的袖口与领口处,镶嵌着靛蓝色的滚边,与 she 手中轻柔展开的扎染围巾相得益彰,仿佛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她佩戴的银制项圈、手镯,以及腰间随风轻摆的长穗,在走动间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响,这声音如同一曲悠扬的山间小调,吸引了不少游人的目光,使他们纷纷驻足观赏。然而,尽管如此,摊位前的冷清局面却依旧未能得到改变,显得有些落寞。

展示架上,那些经过精心改良设计的扎染围巾安静地垂挂着,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鱼纹”和“火纹”在暗沉的底色上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一旁,明信片被整齐地码放在一个古朴典雅的木盒里,每一张都印有苍山洱海的扎染插画,透着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韵味,令人不禁为之驻足,细细品味。

时芋强打起精神,声音清脆地吆喝着:“瞧瞧我们的扎染文创,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

然而,回应她的却大多是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们投来的匆匆一瞥,随即便是漠不关心的目光移开,以及那些毫不犹豫地摇头转身,渐行渐远的背影。仿佛她的存在和诉求在这喧嚣的街头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被无情地淹没在人群的冷漠之中。

突然间,一阵狂风毫无预兆地呼啸而过,犹如自然界的一声怒吼,瞬间打破了周围的平静。狂风肆虐地卷起地上的尘土,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尘埃此刻却如同被赋予了生命般,在空中疯狂飞舞。

同时,路边的碎纸屑也被风无情地卷起,漫天飞舞,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型风暴,让原本就略显凄凉的场景更添几分萧瑟与落寞。

一位戴着墨镜的年轻女子被风推着,脚步不稳地停在摊位前,指尖划过明信片:“设计是有点意思,不过白家染坊那边都开始卖扎染手机壳了,又实用又好看。你们这些围巾和明信片,感觉和十年前的旅游纪念品没区别。”

说罢,她便踩着那双细高跟鞋,带着一股决绝的气势,扬长而去,留下了一串清脆而坚定的脚步声。此时,时芋紧紧地攥住了手中的围巾,她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指甲几乎深深地掐进了掌心的肉里,疼痛感让她更加清醒。

她心里明白得很,白家染坊近年来一首在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研发和推出各种新颖独特的产品,来抢占市场上的份额。这种策略不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更在无形中挤压了他们这些传统染坊的生存空间,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得更加残酷。时芋深知,若不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他们的生意恐怕会越来越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