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标志之七

情况明,方法对,决心大。当市行领导宣布任命我为营业部支行行长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半是滚烫的激动,一半是焦灼的不安。

这些年,我像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拼命工作,只为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站稳脚跟,实现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如今,梦近在咫尺,可我却觉得脚下的路变得愈发崎岖。

上任第一天,我早早来到支行。推开那扇新办公室的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可我却无心欣赏这美好的晨光。我坐在椅子上,脑海里不断回想着昨天市行领导的叮嘱和同事们的目光。

“你能力不错,这些年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但营业部支行情况复杂,希望你能挑起这副重担,带领大家更上一层楼。”市行领导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深知,这既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上任之初,我便一头扎进了工作里。要想让支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深知,抓班子、带团队是业务发展的核心。支行的班子成员,就像是一艘船的各个关键部件,只有搭配齐全、分工合理,这艘船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平稳前行。

我先对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负责信贷的老张,业务经验丰富,对风险把控很有一套,可在与客户沟通方面稍显欠缺;主管市场的小王,思维活跃,点子多,拓展业务能力强,却有时在细节上不够严谨。我根据他们的特点,重新调整了分工,让老张专注于信贷风险评估和审批流程优化,小王则全力负责市场拓展和客户关系维护,同时安排细心的小李协助小王处理一些细节事务。

在明确分工的同时,我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我对老张说:“信贷业务就交给你了,我相信你的专业判断,只要在规定的风险范围内,该怎么审批你说了算,我全力支持你。”老张听了,眼中满是感动,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工作做好。当然,信任不代表放任不管,我也建立了定期的汇报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都在正轨上运行。

业务发展方向是重中之重。我带领班子成员对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动态。发现随着本地新兴产业的崛起,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旺盛,而周边银行对这一块的服务还不够完善。于是,我们决定将业务重点转向小微企业,推出一系列专属的金融服务产品。

为了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的业务方向,我组织了多次培训。在一次培训会上,我详细讲解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特点和要点,可台下的小李却一脸疑惑地举手提问:“领导,这些小微企业规模小,财务状况也不太规范,我们怎么评估他们的还款能力呢?这风险可不好把控啊。”我笑了笑,耐心地解答道:“小李,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我们不能用传统的大企业信贷评估标准来衡量小微企业,要从他们的经营流水、上下游合作关系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建立一套适合他们的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和交流,员工们逐渐掌握了新业务的要点,工作热情也越来越高。

在业务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点和问题。有一次,我们好不容易谈下了一笔对一家小微企业的贷款,可在审批过程中却发现这家企业的部分财务资料存在疑点。老张找到我,一脸为难地说:“领导,这笔贷款要是按常规标准,恐怕很难通过审批,可要是不批,我们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而且这家企业确实有发展潜力,对我们拓展小微企业市场也有示范作用。”我陷入了沉思,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抓住业务发展的机会。我决定亲自去这家企业实地考察。

到了企业,我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现虽然财务资料有些混乱,但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良好,产品在市场上也很有竞争力。原来,由于企业主是技术出身,不太懂财务管理,才导致财务资料不规范。我和企业主沟通后,提出了整改建议,并安排银行的专业人员协助他们完善财务制度。最终,这笔贷款顺利通过审批,企业主对我们感激不己,还主动帮我们介绍了不少其他小微企业客户。

在关注业务发展的同时,我也没有忘记关心员工和大客户。支行有一位老员工赵姐,最近总是无精打采的。我找她谈心,才知道她的孩子生病住院了,家里经济压力很大。我立刻组织员工为她捐款,并协调银行的工会,为她申请了困难补助。赵姐感动得热泪盈眶,工作也更加积极主动了。

对于大客户,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本地一家大型企业是我们的重要客户,一首以来合作都很愉快。但最近他们的业务拓展遇到了资金瓶颈,想向我们申请一笔大额贷款。我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领团队上门服务。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行业发展的建议和资源对接。回到支行后,我组织相关部门的同事,为这家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金融服务方案,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贷款需求,还利用银行的资源,为他们联系了几家潜在的合作伙伴。企业负责人对我们的服务赞不绝口,进一步加深了与我们的合作关系。

我决定先从了解业务和员工入手。接下来的几天,我一头扎进了业务资料里,从贷款审批流程到理财产品细则,从储蓄业务数据到对公业务报表,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同时,我也找时间和支行的员工们一一谈心。

在和信贷部门的小李聊天时,我发现他对当前的信贷政策有独特的见解。“林行,我觉得咱们现在的信贷审批流程可以再优化一下,有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其实很迫切,但繁琐的手续让他们望而却步。咱们要是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流程,说不定能开拓一片新市场。”小李的话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在一线的员工们有着这么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和储蓄柜台的张姐交谈时,她却一脸忧虑:“林行,最近储蓄业务不太好做啊,周边新开了几家银行,竞争太激烈了。咱们得想想办法,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张姐的话让我意识到,支行面临的挑战远比我想象的要多。

了解完情况后,我陷入了沉思。支行的业务发展确实遇到了瓶颈,以前我只专注于业务操作,现在作为行长,要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要找到支行的发展方向,要学会管理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一天晚上,我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灯光昏黄,思绪纷乱。突然,我想到了一个点子。既然周边银行竞争激烈,我们何不从差异化服务入手呢?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比如,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的上门服务,为年轻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专属贷款产品。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立刻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最终,我们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发展计划。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员工对新的服务模式不太适应,觉得增加了工作负担;有些客户对我们的新方案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试。面对这些困难,我没有退缩。我亲自给员工们做培训,让他们明白新服务模式的优势和意义;我也和客户经理们一起拜访客户,用真诚和专业赢得客户的信任。

日子一天天过去,支行的变化逐渐显现出来。储蓄业务开始回升,信贷业务也拓展了不少新客户。员工们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成长。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协调上下级关系,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埋头苦干的业务骨干,而是一个带领团队前行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