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布匹换棉花

朱标赶紧给常凯打圆场,笑道,

“父皇,此事儿臣知道原因,正因为万民织布机的效率太高,才必须严格保密。平常一名织工数日才能出一匹布,而使用万民织布机,一日可产二十余匹,而且是宽幅布。可以说,这一台织布机,抵得上百名织布工。

如果万民织布机泄露出去,会影响到大量织工的生计。”

朱元璋闻言,表情缓和了一些,但脸上依旧凝重,他忧心不已,问道,

“你们既然知道弊端,有何应对之策?”

朱标拱手而立,不再说话,将这个回答的机会让给了常凯。

“陛下,虽然万民织布机……”

老朱心中一动,打断了常凯,淡淡说道,

“万民织布机?寓意是什么?”

“大明万民,皆得服章之美!”

常凯心中一动,连忙拍起了老朱的马屁,

“陛下,其实臣以为,这个织布机应该叫洪武织布机,没有陛下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万民哪有机会安心织布。”

常凯说完,不等老朱有任何反应,喝道,

“周启业!”

“东家!”

“立即吩咐下去,在每架织布机上,刻上洪武织布机五字,立即去办!”

“是,东家!”

老朱面色微红,不知道是因为不好意思,还是因为太过激动!

洪武织布机,一听就比万民织布机要霸气!

这个流传万古的名字,咱老朱要了!

小朱哈哈大笑,也拍起了马屁,

“洪武织布机的出现,实乃祥瑞!我大明必将超越历代王朝,江山永固!”

“标儿说的好!”

你要搞出蒸汽机,老朱可能会认为奇技淫巧,但织布机不同,它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个人商业互吹了一番后,老朱言归正转,问道,

“说说你们的应对之策吧!”

常凯微微拱手,答道,

“新事物的出现,扩大了新的行业:印染!

当市场上的坯布多了起来,老百姓不再满足穿的暖,还要穿的好!市面上的染布行业多了起来!而且布料的花色越来越好看。

洪武织布机的出现,虽然减少了织工的使用,但是却增加了印染工的的需求。

印染的增加,又刺激了百姓生产染料。整体而言,社会财富增加了。”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常凯,意味深长的说道,

“十五啊,你的思路这么清晰,是那臭叫花子教你的吧?”

常凯脸上一红,悻悻说道,

“圣明莫过于皇上!臣的水平有限,为了不耽误朝廷的大事,只能多学多看!”

老朱对这个回答颇为满意,淡淡说道,

“能听进去正确的意见,也是一种本领!只是咱有一点不明白,印染工大都是汉子,女工极少,你如何平衡丢失生计的织工?”

织布工,大都是女工。

洪武大帝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令常凯心头微颤,他连忙说道,

“陛下,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就会发现柳暗花明。以前布匹的价格,人工成本占一大半,但现在,人工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以布匹和藩属国展开贸易,一匹布换三到四倍的棉花不过分吧?”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棉花要变成布匹,必须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纺纱,第二步织布。

这两部分的成本是一样高的,现在只是解决了织布问题,纺纱依旧需要大量的人工,如果能换回三到四倍的棉花,织工依旧会有足够的事情做。

“十五啊!”

“臣在!”

“国朝奉行的是朝贡贸易,你这个和藩属国展开贸易的方案,有执行的余地吗?”

朝贡贸易,经常的被网络上诟病,认为中原王朝其实是当了冤大头,这种说法如果只算经济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朝贡贸易中,中央王朝回赐的物品价值往往高于进贡物品。如明朝对周边国家朝贡使团,常回赐大量丝绸、瓷器、茶叶等,成本较高。

许多附属国发现了这个漏洞,以此来薅羊毛。比如明朝嘉靖二年,日本的大内氏和细川氏两大氏族都抢着向明朝朝贡,细川氏拿着过期的“勘合”,靠贿赂市舶司衙门得以优先进港验货,引发大内氏不满。大内氏大怒之下烧毁宴会厅、烧毁细川氏船只,还绑架明朝官员,在回国途中沿路大肆烧杀抢掳,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

再比如琉球,他利用自身藩属国的地位,将朝贡贸易中获得的瓷器、丝织品等,贩卖给周边各国;同时从东南亚买入胡椒等物,又从日本购入铜,贩卖给中国,通过这种三角贸易获取巨额利润。

正因为有这个bug存在,有些国家通过频繁的朝贡来薅羊毛,比如暹罗(现在的泰国),由于明朝“厚往薄来”,暹罗等国来华朝贡可获厚利,虽明廷规定三年一贡或十年一贡,但暹罗常频繁派遣使团。为控制朝贡规模和频率,明廷会对其朝贡次数、船只及货物等加以限制。

爪哇也是明朝的朝贡国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爪哇贡物有胡椒七万五千斤。因爪哇等国频繁进贡,导致国库之中香料堆积如山,给明朝财政等方面带来一定压力,明朝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其过于频繁的进贡行为。

在朝贡贸易中,中原王朝的确经常亏损,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

朝贡贸易最大的好处,是周边国家通过朝贡承认中央王朝的宗主地位,中央王朝则给予其册封等政治认可,这种明确的关系减少了因地位不明引发的冲突。

这就好比一个人,他只需要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发一些红包,就可以让周围的人认他当大哥。这笔买卖你能说不划算吗?

朝贡贸易还有其他好处,比如双方建立了沟通机制,可以协商解决矛盾。

而且,两国的民间商队,可进行一定民间贸易,满足双方物资需求,各国因经济利益依赖而减少冲突。

常凯听了老朱的问题,暗道侥幸,在朱标召见后,他就意识到皇帝可能会来视察,所以跑到城外去见了胡振华,这才做足了准备。

“陛下,棉布换棉花,可以通过朝贡贸易进行,我们只需要派人提前和这些藩属国通个气就行!对于棉花,不限制数量!”

常凯的嘴角露出一道弧度,

“以布匹换棉花,一匹可变三匹,三匹可变九匹。若能实现,等于用番属国之土地,暖我大明百姓!

陛下威武!”

朱元璋的眼睛眯了起来。大明人口五千余万,若要实现每人每年添一套新衣,至少需要一千万匹布!

现在棉麻的种植还远远不够。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棉麻多种一亩,粮食就少种一亩。

常凯接着忽悠,

“如果有一天,天下布匹皆出我朝,那是何等盛况。光纺织一业,便能容下数百万人口,他们的背后,是上百万个家庭,这些人无需依赖土地,都能生存下去。”

朱元璋闻言,眼睛眯的更深。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老朱想得更加深远,如果天下布匹出大明,各番属国将更加的依赖大明。

这叫以布匹制藩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