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又来了,他本想邀请胡振华去茶楼喝茶,但想到胡振华说过‘花子有花子的规矩,乞食而不入贵门’,只能作罢。
侍卫在巷口的大槐树下布置了一张石桌,方便两人交谈。
老朱也来了,只不过躲在马车上没下来。
朱标与胡振华寒暄一番后,又将话题引入了土地兼并的问题上,
“先生,如何才能延续王朝寿命?”
胡振华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点头说道,
“今天的猪肉不错,没有骚味。”
明朝的猪,很多都没有阉割,所以味道上一言难尽。
其实,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猪阉割技术的记载,到明朝时,这一技术自然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但要推广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标亲自给胡振华倒了一杯温酒后,老胡才淡淡开口,
“改革,是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要么他们死,要么改革者死。黄兄,你只是一个小勋贵,左右不了国家的大政方针。!”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我是既得利益者,大明国祚绵延,我的子孙才能享受到更长久的好处。”
胡振华盯着朱标的眼睛,认真说道,
“这事你解决不了,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因为这天底下最大的地主的皇室,你信不信,每过一年,皇室的土地就会大幅度增加。”
“我信!”
“你信?既然你信还说什么糊涂话?黄兄,听我一句劝,王朝更迭是天道,非人力可以逆转。你信不信,你要是敢劝皇帝限制皇室土地的规模,紫禁城里的那位会拿箭射死你!”
马车里的老朱透过窗帘看着胡振华,咬牙切齿。
箭射官员,是朱元璋的黑历史。
洪武五年(1372年) ,朱元璋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言论,下令将孟子移出文庙,并表示谁敢进谏就射死谁。刑部尚书钱唐不顾禁令,备好棺材、光着膀子进谏,朱元璋射了他三箭,后被钱唐的强直所感动,让御医救治了他。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诏求言,山西平遥七品小吏叶伯巨呈上《奉召陈言疏》,指出明朝初年“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三大弊政,尤其在分封问题上,触怒朱元璋,朱元璋下令将其逮捕入京,欲亲手射死他,后叶伯巨死于狱中。
朱标明白胡振华的话触怒了老朱,连忙说道,
“你平生不是最敬佩洪武大帝吗?怎知他不会从谏如流?”
胡振华察觉了朱标的紧张,又见小朱往马车上瞥的一眼,哪还不明白缘由,他感觉脖子凉飕飕的,连忙拍起了朱元璋的马屁,眉飞色舞地说道,
“要说洪武大帝,那真是了不起。用一首小诗可以形容: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我们的洪武大帝,是帝王中的这个!”
胡振华伸出大拇指,继续说道,
“洪武爷布衣出身,手提三尺剑,十余年便平定天下!古之帝王,布衣而得天下者,唯汉高祖与洪武大帝尔。然洪武大帝有一项任何帝王都无法比拟的功绩,那就是开国便能将北方的游牧民族捶进泥里。
强汉有白登之围,胜唐亦需媾和,弱宋就更没法说了!
洪武大帝是这个!”
胡振华右手指天,寓意顶天立地!
马车里的老朱得意地笑了起来,暗道:这小子还挺实诚!那首小诗不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不对呀,咱老朱的文采一般般呀?
很快,老朱就自我安慰起来,这也得分跟谁比,跟李二和老赵站在一起,咱肯定是没问题的。
……
“洪武爷爱民如侄,对贪官毫不容情……”
朱标等胡振华说完,笑道,
“既然你知道皇帝爱民如子,应该对他有信心才对!?”
胡振华连忙纠正他,
“是爱民如侄,不是爱民如子!大侄子的侄。”
朱标不解,问道,
“有区别吗?”
“当然了,如果太子和曹国公同时掉水里,你说皇帝会先救谁?”
朱元璋:#¥%……
朱标:#¥%……
小朱连忙转移话题,
“你这个比喻很不恰当,他们俩都是天潢贵胄,自有护卫营救。”
胡振华往马车上瞥了一眼,决定再试探一下,于是他感慨道,
“洪武大帝万般皆好,但就是有一点做的值得商榷,他对自已的孩子过分保护。封王也就算了,毕竟是天子骨血,子凭父贵。皇帝又赐予田庄,有给予丰厚的岁禄,连伺候的丫头、护卫的兵丁,冬天吃什么,夏天喝什么,都安排完了。皇帝却忽略了一点,一个人有了富贵的生活、无忧无虑,他就会失去斗志。第二代还没什么,毕竟是皇帝亲自教导,等到了第三代、第四代,龙子凤孙还能知道人间疾苦吗?一群失去斗志的藩王,如何拱卫大明王朝!”
朱标沉思片刻,问道,
“你有何良策避免王孙腐化?”
“简单,隔代降一级爵位!只有立功,才能复爵。”
“似乎有点道理!”
明朝的封王常常招人诟病,但如果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说,骄兵悍将遍布各地,朱家子孙分封到各地,对稳定朱明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标沉思片刻后,又回到了开始的话题,
“假如皇帝能限制皇族兼并土地,有没有可能延绵国祚?”
胡振华摇了摇头,但斩钉截铁地说道,
“延长几十年的国祚还是没问题的。”
“为何不能更长?”
“因为在封建王朝下,土地是唯一的生产资料。国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不管朝廷如何禁止,都阻止不了土地向士绅阶层聚集。这种聚集到达一定程度后,社会矛盾累积到不可调和时,农民起义必然爆发。”
胡振华随手拿起一根筷子,在地上写下三个词:阶级,地主,农民!
“在封建王朝下,有两个阶级:农民和地主。这两个阶级争夺的是同一种东西,你应该知道吧?”
“土地!”
“没错!正因为如此,两个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由于人口在战争中损失很多,王朝建立之初,国家的土地多于人口,所以两个阶级的矛盾并不明显。等发展一百多年后,土地和人口相匹配,王朝进入全盛时期。再往后,人口多于土地……”
胡振华没往下说,但朱标已经听懂,农民起义又开始爆发,社会又会开启新的轮回。
朱标闻言,脸色变的很难看难道,任何王朝都不可能超过300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