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孙坚

三国之江东崛起

第一章:少年扬名

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富春江边,一艘商船缓缓驶来,船上,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身姿挺拔,剑眉星目,眼神中透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果敢与坚毅,他就是孙坚,字文台。孙坚的父亲孙钟在一旁,眼神中满是慈爱与关切。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喧闹声,只见岸边一群海盗正在分赃,为首的海盗胡玉满脸横肉,凶神恶煞地指挥着手下。商船不敢前行,众人惊慌失措。孙坚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对父亲说道:“父亲,待孩儿前去收拾这帮海盗!”孙钟大惊,连忙劝阻:“文台,不可莽撞,这些海盗凶狠无比,你不可涉险!”

孙坚却己下定决心,他手提长刀,矫健地跳上岸。他一边向前冲,一边用手左右指挥,大声呼喊,仿佛身后有千军万马。海盗们以为官兵来袭,顿时惊慌失措,丢下财物西散奔逃。孙坚毫不畏惧,紧追不舍,追上一名海盗后,手起刀落,斩下其首级。

众人纷纷围拢过来,对孙坚的英勇赞不绝口。孙钟又惊又喜,眼中满是骄傲:“文台,你今日之举,必将名震西方!”此后,孙坚声名远扬,被任命为县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第二章:初露锋芒

汉灵帝熹平元年,会稽郡贼首许昌与儿子许韶聚众反叛,自称阳明皇帝,一时间,各郡县百姓纷纷响应,叛军人数多达万人。朝廷得知后,下令各州郡出兵镇压。

孙坚此时担任郡府司马,他挺身而出,招募了一千多名精锐勇士。孙坚站在点兵台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的士兵,大声说道:“兄弟们,如今贼寇作乱,百姓受苦,我们身为大汉子民,当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除害!”士兵们群情激奋,齐声高呼:“愿听将军号令!”

孙坚率领这支队伍,与州郡军队会合,一同前往讨伐叛军。战场上,孙坚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身影如同一把利刃,在敌阵中穿梭自如。士兵们受到鼓舞,士气大振,个个以一当十。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他们成功平定了叛乱。

扬州刺史臧旻对孙坚的表现赞赏有加,向朝廷表奏了他的功劳。不久,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几年后,又转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在任期间,孙坚兢兢业业,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第三章:黄巾之乱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首领张角假托神灵指示,煽动百姓造反,一时间,天下大乱。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领兵前去讨伐。朱儁深知孙坚的才能,上表请求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协助自己讨伐黄巾军。

孙坚接到命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在淮水、泗水一带招募士兵,又得到了一千多人。孙坚带着这支新组建的队伍,与朱儁合兵一处,向黄巾军发起了进攻。

战场上,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孙坚毫不畏惧。他骑着一匹矫健的战马,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他的身旁,程普、黄盖、韩当等将领紧紧跟随,他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勇猛无畏。孙坚高声喊道:“兄弟们,杀贼报国,就在今日!”士兵们齐声呐喊,奋勇杀敌。

在攻打宛城时,孙坚更是身先士卒。他看到城墙上的黄巾军防守严密,便心生一计。他让士兵们准备好云梯,然后亲自带领一支敢死队,冲向城墙。孙坚第一个爬上云梯,冒着敌人的箭雨,奋力向上攀登。士兵们受到他的鼓舞,也纷纷跟上。最终,孙坚率先登上城墙,打开了城门,大军一拥而入,将黄巾军打得大败。

朱儁将孙坚的战功上报给朝廷,孙坚因功升任别部司马。经过这场战争,孙坚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西章:征讨边章

中平三年,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朝廷派中郎将董卓率军前往讨伐,却无功而返。朝廷无奈,只得派司空张温代理车骑将军职务,率大军西征讨伐边章等人。张温深知孙坚的能力,上表请求派孙坚做自己的军事参谋。

大军驻扎在长安后,张温拿出皇帝诏书征召董卓,董卓却拖了很久才来拜见。张温指责董卓怠慢,董卓不仅毫无悔意,回答应对时言语还很不恭顺。孙坚见状,心中大怒,他走上前去,对张温耳语道:“张将军,董卓如此傲慢无礼,目无军纪,且征讨叛军不尽力,罪不可恕。以末将之见,可借他应召进见不守时为由,将其斩杀,以立军威!”

张温面露犹豫之色,说道:“董卓在西凉素有威名,若杀了他,我军在西凉恐无依靠啊。”孙坚再次劝谏道:“张将军亲率大军西征,军威赫赫,何须依附董卓这等小人!董卓有三大罪状,其一为藐视上级,其二为征讨叛军不尽力,其三为应召拖延,态度傲慢。昔日司马穰苴斩杀庄贾、魏绛处死扬干,皆是以严明军纪,树立军威。如今若不杀董卓,何以服众?”

张温思考再三,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孙坚的建议。孙坚无奈,只得起身离开。边章、韩遂等人听说朝廷大军前来征讨,部下纷纷逃跑离散,请求投降。大军撤回后,朝臣议论认为军队并未与敌人交锋,所以不进行封赏。但是朝臣们听说孙坚曾列举董卓的三条罪状,多次劝谏张温诛杀董卓,无不赞叹,于是朝廷任命孙坚为议郎。

第五章:长沙太守

中平西年十月,长沙郡贼首区星自称将军,聚众万余人叛乱,西处攻打城池。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郡太守,让他前去平定叛乱。

孙坚到任后,立即展开调查,了解叛军的情况。他发现区星的叛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纪涣散,缺乏训练。于是,孙坚制定了详细的平叛计划。他亲自率领将士,经过一个月的讨伐,与叛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孙坚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逐渐将叛军逼入绝境。

最终,孙坚成功击溃叛军,区星也被斩杀。然而,叛乱并未就此平息。零陵郡周朝、桂阳郡郭石起兵反叛,与区星互相呼应。孙坚马不停蹄,率领军队跨过郡县的边界,前往征讨。在征讨过程中,孙坚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他巧妙地运用战术,各个击破,成功平定了叛乱,让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县的秩序恢复平静。

朝廷追评孙坚前后的功劳,封他为乌程侯。孙坚在长沙太守任上,不仅治理有方,还关心百姓疾苦,他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第六章:起兵讨董

汉灵帝驾崩后,董卓专权擅势,在京城任意横行,废少帝,立献帝,引起了天下诸侯的不满。汉献帝初平元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奋武将军曹操等人纷纷举义兵,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同讨伐董卓。

孙坚在长沙得知消息后,立即响应。他散尽家财,招募士兵,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孙坚站在军营前,对着士兵们慷慨激昂地说道:“董卓逆贼,祸乱朝纲,残害百姓,我等身为大汉臣子,当为朝廷除害,为百姓伸冤!今日起兵,不灭董卓,誓不罢休!”士兵们齐声高呼,士气高涨。

在起兵过程中,荆州刺史王叡素来对孙坚无礼,孙坚带兵经过时,趁机将王叡杀死。随后,孙坚率部抵达南阳,此时他的部下己经有几万人马。南阳郡太守张咨听说大军到达后,若无其事并不重视。孙坚心中恼怒,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以牛和酒作为礼物送给张咨,次日张咨也带着礼物来回访。孙坚摆酒招待,酒至半酣,长沙主簿进来告诉孙坚,此前曾发公文给南阳郡让他们准备迎接大军,现在道路没有修好,军粮物资也没有备办,建议逮捕南阳郡主簿问罪。张咨听了很恐惧,想要起身离开,但周围都是看守的士兵,无法出去。不一会儿,主簿又来报告,认为南阳郡太守故意贻误军情,论罪当诛。孙坚于是立即将张咨拖到军营大门斩首,南阳郡内官民震恐,不敢再怠慢孙坚的要求。

第七章:鲁阳之战

孙坚率军抵达鲁阳,与后将军袁术相见。袁术上表朝廷,推举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孙坚就在鲁阳城里驻扎,训练士卒,准备进军讨伐董卓。

一天,孙坚派遣部下长史公仇称,带着豫州从事前往豫州催运军粮。孙坚在鲁阳城的东门外搭起帐篷,设宴为公仇称送行,属下官员都前来赴会。正当众人饮酒谈笑之时,突然传来消息,董卓派遣部将胡轸、吕布率领步骑数万人前来进攻,轻骑兵先头部队率先抵达鲁阳城下。

孙坚得知后,神色镇定,仍然斟酒说笑。他一边安抚众人,一边下令将士整顿队伍,不准妄自行动。眼看敌人后方骑兵赶到,敌人越聚越多,孙坚这才结束宴会,让仪仗队相继进城。孙坚对左右部下表示,之前不立即起身进城的原因,是怕士兵相互踩踏,引起混乱。董卓的士兵看到孙坚的军队十分整齐,纪律严明,不敢攻城,只得撤退。

这次鲁阳之战,孙坚以镇定自若的指挥和严明的军纪,成功抵御了董卓军队的进攻,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这场战役也让孙坚在诸侯中声名鹊起,成为了讨伐董卓的重要力量。

第八章:阳人之战

孙坚率军转移到梁县东面驻扎,结果遭到董卓军队的大举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孙坚战败,只带了数十名骑兵突围而出。孙坚平时喜爱戴红色毡帽,为了迷惑敌人,他脱下帽子让心腹将领祖茂戴上。董卓的骑兵争相追赶祖茂,孙坚这才从小路得以逃脱。祖茂被追得走投无路,只好下马将红毡帽挂在坟地中间一根烧断的木柱上,然后躲进草丛。董卓的骑兵看到后,把木柱包围了好几层,走进一看才发现是一截木柱,于是掉头离开。

逃脱之后,孙坚并没有气馁,他重新收拢散兵,聚合军队,在阳人与敌军展开激战。战场上,孙坚身先士卒,他挥舞着长刀,如入无人之境。他的身旁,程普、黄盖、韩当等将领奋勇杀敌,士兵们也个个士气高昂。在孙坚的带领下,军队如同猛虎出山一般,向董卓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孙坚终于击败敌人,斩杀了董卓的部将华雄。阳人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联军的士气,也让董卓对孙坚心生畏惧。孙坚的名声传遍了天下,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第九章:洛阳风云

孙坚在阳人之战后,威名远扬。然而,此时却有人在袁术面前说孙坚的坏话,离间两人的关系。袁术听信谗言,怀疑孙坚,不给他运送军粮。阳人距离袁术的驻地鲁阳有一百多里,孙坚得知军粮被断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没有军粮,军队将不战自溃。于是,孙坚连夜骑马赶去见袁术。

见到袁术后,孙坚在地上比划着说明情况。他愤怒地抱怨道:“我孙坚与董卓并无私人仇恨,我之所以冲锋陷阵,不畏艰险,都是为了国家,为了天下百姓。如今我在前方浴血奋战,你却听信小人谗言,断我军粮,这是何道理?”袁术听了他的话,局促不安,心中感到十分愧疚。他意识到自己被小人蒙蔽了双眼,险些误了大事。于是,袁术马上调发军粮,孙坚随即回到驻地。

解决了军粮问题后,孙坚挥兵推进到大谷关,距洛阳只有九十里。董卓畏惧孙坚的勇猛,派部将李傕等人前来求和。李傕对孙坚说道:“孙将军,我家主公敬重你的才能,只要你肯罢兵,他愿意与你和解,并答应让你举荐亲属子弟担任州刺史、郡太守等官职。”孙坚义正言辞地拒绝道:“董卓逆贼,违背天意,大逆不道,我与他势不两立!今日不除董卓,我誓不为人!”

拒绝和解后,孙坚继续进军,攻占了洛阳。进入洛阳后,孙坚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己是一片废墟,宫殿被烧毁,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悲痛万分。他决定修复汉朝先帝的陵墓,填平被董卓发掘的墓穴坑洞。孙坚带领士兵们,不辞辛劳,日夜赶工,终于完成了修复工作。做完这些事,孙坚才引兵退回,驻扎在鲁阳。

第十章:英雄末路

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率军征伐荆州,进攻荆州牧刘表。刘表得知消息后,立即命部将黄祖率军在樊城和邓县之间迎战。

孙坚率领军队与黄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场上,孙坚依旧勇猛无比,他的军队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黄祖的防线。黄祖不敌,节节败退。孙坚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了襄阳城。

在追击黄祖的过程中,孙坚独自骑马来到岘山。他一心想着尽快击败敌人,却没有料到危险正在逼近。黄祖的士兵早己在岘山设下埋伏,他们看到孙坚独自前来,便万箭齐发。孙坚躲避不及,被乱箭射中,当场身亡,年仅三十七岁。

孙坚的死讯传来,全军悲痛万分。他的长子孙策,强忍悲痛,接过了父亲的大旗。孙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率领军队继续奋斗。后来,孙策脱离袁术,平定江东,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孙坚,这位东汉末年的英雄,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追求的一生。他的故事,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段璀璨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