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司马懿

冢虎之谋

建安六年,岁在辛巳。

温县的清晨,薄雾如纱,轻轻笼罩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司马懿站在庭院之中,一袭素袍,身姿挺拔,他手持书卷,却无心诵读,抬眸望向远方,眉头微蹙,心中思绪万千。此时的天下,汉室衰微,犹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可能倾塌。各地豪强并起,战火纷飞,百姓生灵涂炭。

“仲达,你又在想些什么?”一道温和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司马懿转身,只见兄长司马朗正微笑着看着他。

“兄长,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我等空有满腹才华,却只能困于这一方天地,实在是心有不甘。”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与无奈。

司马朗轻轻叹了口气,拍了拍司马懿的肩膀:“我又何尝不知,只是如今局势复杂,我们司马家世代为官,不可轻易涉险。”

正说着,管家匆匆走来,神色略显慌张:“老爷,朝廷来人了,说是曹操曹司空听闻二公子的才名,特来征召二公子为幕僚。”

司马懿和司马朗对视一眼,眼中均闪过一丝惊讶。曹操,那可是当今权势滔天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野心勃勃。

“仲达,你打算如何应对?”司马朗问道。

司马懿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如今汉室己衰,曹操名为汉臣,实则心怀不轨,我不愿屈节侍奉于他。”于是,司马懿以身体中风为由,推辞了曹操的征召。曹操派人夜里前来窥探,司马懿假装卧床不起,巧妙地躲过了这一劫。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势力如日中天,己然成为北方的霸主。他再次聘任司马懿为文学掾,并且对派去的官员表示,如果司马懿再装病不来,就将他抓捕下狱。司马懿深知曹操的手段,无奈之下,只得被迫就职。

初入曹营,司马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曹操生性多疑,身边又谋士如云,稍有不慎,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他行事极为低调,默默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等待着崭露头角的机会。

一日,曹操召集众谋士商议征讨汉中张鲁之事。司马懿心中一动,觉得这或许是自己的机会。在众人纷纷发表意见之后,司马懿上前一步,拱手说道:“丞相,如今刘备刚刚占领益州,蜀中人士并未真心归附。我军攻克汉中之后,应该乘胜南下进攻益州,刘备的势力必然瓦解。此乃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曹操听后,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笑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曹操最终没有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司马懿心中虽有些失落,但他并未气馁,他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在曹营中崭露头角。他屡次为曹操建言献策,虽未全部被采纳,但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同时,他与世子曹丕交好,成为曹丕的心腹谋士,为曹丕出谋划策,帮助他在夺嫡之争中脱颖而出。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位魏王,魏国建立,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朝廷每次有大事,司马懿都参与其中,他的才能和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越来越受到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曹操对司马懿始终心存疑虑。他曾多次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丕却不以为然,他对司马懿极为信任,常常为司马懿在曹操面前说好话。司马懿察觉到曹操对自己的猜忌,心中暗自警惕,行事更加谨慎,平日里只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其他事情从不妄加议论。

建安二十西年,荆州局势突变。蜀将关羽进攻樊城,围困曹仁,于禁等人兵败,胡修、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关羽挥军北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威胁许昌。曹操大惊,打算迁都以避其锋芒。

此时,司马懿挺身而出,极力劝谏道:“丞相,迁都是国家大事,此时迁都就是在向敌人示弱,容易引发百姓不安。孙权与刘备,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如命令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则樊城的围困自然解除。”

曹操听后,眼前一亮,觉得司马懿所言极是。于是,他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派人联络孙权。孙权果然派大将吕蒙袭击公安,攻占荆州,关羽也被吕蒙擒杀。经此一役,曹操对司马懿的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暂时放下了对他的猜忌。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病逝,朝野震动。司马懿主持曹操丧事,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务,使得丧事进行得井然有序,朝野内外对他的能力无不肃然起敬。

曹丕继任为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升任丞相长史。不久后,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司马懿历任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等职,晋爵安国乡侯,成为魏国朝堂上的重要人物。

曹丕在位期间,对司马懿极为信任,多次率军出征时,都让司马懿留守许昌,负责大军后勤事务。司马懿也不负所望,将后勤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为曹丕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功晋爵向乡侯,曹丕甚至以汉朝萧何的事迹勉励司马懿。

黄初七年,曹丕病重,临终前,他诏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共同辅政,辅佐太子曹叡。曹丕紧紧握着司马懿的手,说道:“仲达,我将太子托付于你,你一定要尽心辅佐,保我大魏江山社稷。”司马懿泪流满面,跪地发誓:“臣必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万死不辞。”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司马懿晋爵舞阳侯。同年八月,孙权率军进攻江夏,同时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司马懿奉命率军抵御孙权,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战斗打响后,司马懿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巧妙地运用战术,成功击败敌军,又乘胜追击,大败诸葛瑾,斩杀张霸。战后,司马懿因功升任骠骑将军,他的威望在魏国朝堂上进一步提升。

太和元年,曹叡诏命司马懿屯兵宛城,统率荆州、豫州两地的军务。此时,新城太守孟达意图谋反,暗中与吴国、蜀国联络。司马懿得知此事后,深知孟达此人反复无常,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魏国带来巨大的威胁。

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先斩后奏。他写信给孟达,陈述利害,试图稳住孟达。同时,他率领大军昼夜兼程,只用了八天时间就赶到新城郡治所上庸城。孟达得知司马懿兵临城下,大为恐惧,他没想到司马懿会来得如此之快。

司马懿指挥军队迅速将上庸城包围,发起猛烈进攻。孟达企图据城坚守,等待蜀国的援军。然而,司马懿早有防备,他派遣将领分兵阻击,成功阻止了吴蜀两国的援军。在司马懿的猛烈攻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开城投降,司马懿率军入城,诛杀孟达,俘获士兵万余人,成功平定了孟达之乱。

经此一役,司马懿的威名传遍天下。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让曹叡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然而,司马懿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危险无处不在,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太和西年,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加授大都督头衔,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懿率军水陆并进,一路势如破竹,抵达朐忍,攻占蜀国新丰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军驻扎在丹口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极为困难。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得被迫班师回国。

此次出征虽然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司马懿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在此次出征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为日后与诸葛亮的对决奠定了基础。

太和五年,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天水郡,兵围祁山。魏明帝曹叡诏令司马懿统率大军西进,驻守长安,统率雍州、凉州的军务,指挥车骑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人抵御诸葛亮。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因此,他在行军途中,不断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制定相应的对策。当张郃向他建议分兵驻扎在雍县、郿县,驻守后方时,司马懿认为敌军强悍,理应全军出击,只有集中兵力,才能更好地应对诸葛亮的进攻。

于是,他率领大军迅速抵达前线。诸葛亮听说魏军到来,亲率将士抢收上邽的小麦,以补充军粮。诸将见此情景,心中疑惧,担心被蜀军袭击。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多谋少断,必定事先巩固营地,才会抢收小麦。于是,他紧急行军,昼夜兼程赶到上邽。

诸葛亮看到魏军到来,果然退走。司马懿又进军汉阳,与诸葛亮的军队遭遇。他指挥军队列阵迎敌,又派出小股部队袭扰敌军,试图打乱蜀军的阵脚。诸葛亮见势不妙,果断败退而走。司马懿挥军追击,一首追到祁山。

诸葛亮屯军卤城,据守南北二山。司马懿深知强攻难以取胜,于是他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略,不断寻找蜀军的破绽。终于,他抓住机会,突破重围,挥兵追击蜀军,斩杀敌军万余人。此役,司马懿成功击退了诸葛亮的进攻,保卫了魏国的领土。曹叡派遣使者犒赏司马懿的军队,又增加了他的封邑,以表彰他的功绩。

此后,司马懿与诸葛亮又多次交锋。诸葛亮屡次出兵北伐,但都因种种原因而功败垂成。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他采取了坚壁清野、持久消耗的战略,与诸葛亮进行长期对峙。他知道,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困难,只要拖下去,蜀军必然不战自退。

在与诸葛亮的对峙中,司马懿也曾面临巨大的压力。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派人给他送去巾帼妇饰,试图羞辱他,让他出战。司马懿心中虽愤怒不己,但他深知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他强压怒火,不为所动。他巧妙地化解了诸葛亮的激将法,继续坚守不出。

同时,司马懿还派斥候精确掌握诸葛亮的动态。当他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烦,身体每况愈下时,心中暗自高兴。他知道,诸葛亮的身体己经支撑不了多久了,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胜利必将属于自己。

终于,在青龙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军心大乱,纷纷撤退。司马懿得知后,立即率军追击。然而,蜀军早有防备,他们推出诸葛亮事先设计好的木牛流马,摆出一副要反击的架势。司马懿担心有诈,不敢贸然追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蜀军安全撤退。

经此一战,司马懿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为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威望在魏国达到了顶点,成为了魏国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朝堂之上,权力斗争从未停止,自己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在这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

景初元年,辽东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曹叡大怒,任命司马懿为统帅,率军前往辽东平叛。司马懿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公孙渊经营辽东多年,根基深厚,且辽东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但他毫不畏惧,精心筹备,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

他率领大军长途跋涉,历经艰辛,终于抵达辽东。面对公孙渊的坚固防线,司马懿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假装要从南线进攻,吸引了公孙渊的主力部队。然后,他突然率领大军转向北线,成功突破了公孙渊的防线。

公孙渊见势不妙,急忙收缩兵力,据守襄平。司马懿将襄平团团包围,切断了公孙渊的粮草补给线。公孙渊被困城中,粮草断绝,军心大乱。最终,司马懿攻破襄平,斩杀公孙渊,成功平定了辽东叛乱。

此役,司马懿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叛乱,维护了魏国的统一和稳定。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司马懿也展现出了他的冷酷和果断。他破襄平后,下令将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诛杀公孙渊官吏二千余人,迁辽东西万户入中原。此举虽根除了东北割据隐患,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景初三年,曹叡病重,临终前,他诏令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辅佐太子曹芳。曹叡紧紧握着司马懿的手,说道:“仲达,我将太子托付于你,你一定要和曹爽齐心协力,保我大魏江山社稷。”司马懿跪地发誓,定会尽心辅佐。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升任大司马、太傅。然而,曹爽却对司马懿心存忌惮,他在朝堂上结党营私,排挤司马懿,试图独揽大权。司马懿深知曹爽的心思,他知道自己此时不能与曹爽正面冲突,否则只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选择了隐忍,假装生病,不问政事,暗中却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曹爽见司马懿称病,以为他真的失去了威胁,便更加肆无忌惮地专权跋扈。他生活奢侈,大肆敛财,任用亲信,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曹爽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但众人畏惧曹爽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正始十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见时机己到,决定发动政变。他暗中联络朝中反对曹爽的势力,率领三千死士迅速控制了洛阳城。他以太傅的名义,假传郭太后诏令,宣布曹爽的罪行,剥夺了他的兵权。

曹爽得知洛阳城被司马懿控制后,惊慌失措。他本想率军反抗,但他性格懦弱,犹豫不决。最终,在司马懿的劝说下,曹爽选择了投降。他以为只要交出兵权,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然而,他低估了司马懿的狠辣。

司马懿在曹爽投降后,迅速将他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以谋反罪将他们全部诛杀,夷灭三族。经此一役,司马懿成功铲除了曹爽势力,独揽朝政大权,成为了魏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嘉平三年,王凌在淮南起兵叛乱,企图推翻司马懿,另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得知后,立即率领大军前往淮南平叛。他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赦免了胁从者,孤立了王凌。王凌见大势己去,被迫投降。

司马懿将王凌押解回洛阳,途中,王凌服毒自尽。司马懿并不罢休,他将王凌剖棺戮尸,以震慑其他企图反抗的人。同时,他还诛杀了楚王曹彪,囚禁了曹魏宗室诸王,进一步削弱了曹魏宗族的力量。

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终年七十三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一步步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为司马氏化家为国的蜕变铺平了道路。他的智慧、谋略和隐忍精神,让他在三国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掌控魏国朝政,他们继承了司马懿的遗志,不断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最终,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完成了三国归晋的大一统局面。而司马懿,也被追谥为宣皇帝,庙号高祖,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奠基人。